泥螺人工养殖技术

2025-5-10 17:35|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39| 评论: 0

摘要: 过去,人们将泥螺看成是低值贝类,不够重视。近年来人们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泥螺被视为特殊风味的食品深受青睐,而且还出口创汇。一、生活习性:1、栖息。泥螺栖息于泥沙质或软泥质滩涂,能入沙质底中正常生活。自 ...
过去,人们将泥螺看成是低值贝类,不够重视。近年来人们随着食物结构的变化,泥螺被视为特殊风味的食品深受青睐,而且还出口创汇。

一、生活习性:

1、栖息。泥螺栖息于泥沙质或软泥质滩涂,能入沙质底中正常生活。自然分布一般于中潮带至低潮带,以中潮带中下区到低潮带上区为最多。潮下带数米水深也曾发现,但很少见。并且随着季节变化有作上下迁移。2、食性与生长。泥螺为舐食性贝类,食性较杂,一般以底栖硅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一年生的泥螺,壳高可达到19毫米,壳宽可达到14毫米。幼螺在3—6月生长很快,到5月份壳高可长至与成螺相仿。

3、繁殖习性。

泥螺为雌、雄同体,1龄就可达性成熟,生物学最小型为壳高12厘米。性成熟时,雌、雄性腺着生在一起称两性性腺,位于螺体左边,夹于肝细胞中,成熟时呈淡绿——淡黄色。繁殖季节随地区而异。在浙北沿海产卵期为3—11月,产卵高峰分别在5—6月和10月;而在浙南沿海,产卵盛期则为5—6月和8—9月。泥螺的卵群为形似鸡蛋黄的卵袋,卵袋具胶质柄并能埋入泥中,把卵群固着在泥中。在自然海区,泥螺常将卵群产在水沟、水潭或小水洼边,以保证退潮时卵群周围有水,不至于因干露而损伤。

二、人工养殖技术:

1、养殖场地的选择。根据泥螺的生态习性,养殖泥螺的场地应选择在泥沙底质、含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较丰富的潮间带滩涂,尤以咸淡水交汇处滩涂更佳。

2、播苗前的准备工作。

泥螺的养殖“田”最好采取蓄水养殖方式。大小以5—10亩为宜。泥螺“田”一般不须大面积开挖,而是在“田”的四周筑高20—40厘米的低土坝,使退潮时“田”内能蓄水20—30厘米即可。对无法垒土筑堤的海区,可采用18—20目的筛绢形网片围网养殖。采用围网养殖方式的,应在距“田”内围基1米处开挖一条约1米宽的蓄水环沟,这样既有利于蓄水,也有利于防止泥螺逃逸。

“田”建好后,在放养前要进行清“田”消毒。方法是在放苗前3—5天,选择晴朗的天气,在潮水退出后,排干塘内的海水,然后按每亩50克三唑磷乳油加20公斤水配成药液均匀喷洒,以杀灭“田”内的敌害生物。

3、苗种的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