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黄斑病 病因与症状:在蟹类螫足基部和背甲上出现黄色斑点,或在螫足基部分泌出一种黄色粘液,螫足的活动机能减退,进而失去活动和摄食能力,不久即死亡。剖开甲壳检查,在其鳃部可见像辣椒籽般大小的浅褐色异物。发病时间多在水温偏高和雨水较多季节。 防治方法:此病可能是由于投喂变质或高蛋白饵料,及池水盐度降至5‰以下或水质不良所致。发现此病需要投喂新鲜的饵料,同时添加蟹用多维或Vc、B增加其营养的同时,全池用水产用二澳海因颗粒或双链季胺盐碘或菌毒清彻底消毒,预防的措施是投喂饵料要新鲜,多投活体饵料如蓝蛤等,同时定期在饵料中添加蟹用多维,加强池水盐度、水温的管理,定期在池水中泼洒超级微生物、增氧改善和保持池塘水质。 2、黄芒病 病因与症状:蟹类步足基节的肌肉呈粉黄色。此病被认为是赤潮生物所导致。 防治方法:可用菌毒清或蟹病康添加在饵料中投喂,同时定期用超级微生物改良水质。预防方法:防止池水污染和赤潮水进人蟹池。 3、白芒病 病因与症状:蟹步足基节的肌肉呈乳白色(健康者呈蔚蓝色),折断步足会流出白色的粘液。本病出现在瘦蟹(初交配的雌蟹),是由于海水盐度突变低而引起蟹类的不适应症。 防治方法:发病时,用三黄粉或蟹病康加在饵料中投喂,同时外用菌毒清或双链季胺盐碘消毒剂或用水产用二溴海因颗粒或水产用澳氯海国颗粒全池消毒。加大换水量,改善池塘水质,保持海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和相对稳定,是预防此病发生的根本方法。 4、纤毛虫病 病因与症状:纤毛虫附着在蟹类的鳃、体表和附肢等部位,体表可看到大量绒毛状物,手摸有滑腻感,患病蟹类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在水温18-20℃、海水盐度13%。左右,纤毛虫在蟹类幼体身上会大量繁殖,严重的可超过幼体大小的两倍,使幼体漂浮于水面似白絮状。凡产生此病的,不仅增加了幼体负担,而且影响幼体生长发育,严重者致使幼体死亡。 防治方法:发病时用虾蟹纤毛清(贝类混养殖池)、纤虫净或蟹净安杀灭纤毛虫,隔天用水产用溴氯海因颗粒或水产用二溴海因颗粒消毒杀菌,防止二次感染。最好在饵料中添加脱壳素,促进蟹类脱壳,尽快除去纤毛虫。本病的发生与水质污浊有关,当水中有机质含量多、换水量少时,纤毛虫大量繁殖。抱卵蟹或不干净的饵料带入病源体也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水质清洁和进行新鲜饵料是防治本病的有效方法,抱卵蟹入池时最好也用药物消毒。发生纤毛虫病时,采取多换水、投喂优质饵料和水温控制在30℃左右,以促使幼体蜕皮生长。 5、红芒病 病因与症状:蟹类步足基节的肌肉呈红色,使步足流出红色粘液。此病多出现在卵巢发育较成熟的雌蟹(花蟹和膏蟹),实际上是卵巢组织腐烂,未死先臭。 防治方法:其病因是由于内湾海水盐度突然升高,渗透压等生理机能不能适应引起的。在发生此病时在饵料中添加蟹用多维,增加其营养,使其尽快调节渗透压,同时用水产用二溴海因颗因或双链季胺盐碘或菌毒清消毒处理。预防措施应是控制池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并注意盐度的相对稳定。如能采取加注淡水等办法,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在池水中泼洒超级微生物其病情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 6、蜕壳不遂症 病因与症状:蟹类的头胸甲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已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而导致蟹的死亡。后期的成蟹常发生此病,严重地影响蟹类养殖的成活率,损失很大。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①缺氧。蟹类蜕完时呼吸非常急促,需要特别多的氧气,在水流畅通的地方,每次蜕壳仅10~15分钟。而在静水低溶氧或遇惊扰、强刺激的条件下,就会延长蜕壳时间,甚至蜕壳不遂而死亡; ②缺乏钙质、甲壳素、蜕壳素等蟹类蜕壳所必需的物质; ③蟹类体质差、离水时间太长和水温等不适宜。实践中发现,在干旱和离水时间较长的蟹类中,发生此病的较多,这可能是旧壳与新体之间水分干涸,造成连之故; ④池水盐度高,换水量少,久未蜕壳,而引起蜕壳困难。 防治方法:在投喂的饵料中经常添加脱壳素和蟹用多维,在增加其营养的同时,促进蟹类的脱壳;在脱壳高峰期用增加海水进排水或增氧粉增加氧气;在蟹池中设法调节最适宜的盐度,全池泼洒硬壳宝增加池塘中钙、磷等矿物质。在饵料中添加含钙质丰富的物质,多投喂小型甲壳动物和贝类,对防治蟹类蜕壳不遂有良好的效果。 7、软壳病 病因与症状:蟹类缺少钙及维生素,导致脱壳后不能正常硬化。受纤毛虫寄生或黄水病的蟹类有时亦可发生软壳病。蟹壳柔软,不能硬化;病蟹行动迟缓,不吃食。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硬壳宝1~2次,补充池塘中钙、镁及其它矿物质的含量促进蟹壳的硬化速度,在饵料中添加蟹用多维,完善蟹类的生理机制,促进钙的沉积。 8、黑鳃病 病因与症状:池水恶化,有机物含量超标,导致细菌及其它有害生物大量繁殖,长期侵蚀蟹类的鳃,形成黑鳃。病蟹鳃伴有污泥附生藻类或大量原生动物。 防治方法:全塘泼洒菌毒清,没有贝类混养殖池用百毒威效果更佳进行彻底杀菌消毒,内服蟹病康、三黄粉,并在饵料中添加蟹用多维,在海水中泼洒净水威等改良水质。 9、烂鳃病 病因与症状:池水恶化,有害细菌大量繁殖,蟹类感染细菌而引起。病蟹活动力弱,摄食减少,鳃丝腐烂,有缺损。 防治方法:全池泼洒水产用二溴海因,杀灭水体致病菌,没有贝类混养殖池用百毒威效果更佳,在饲料中拌喂蟹病康或三黄粉,减少感染机会,并全池泼洒超级微生物或净水威、光合细菌氧改良水质。 10、肠炎病 症状与病因:蟹类摄食过多或摄人不新鲜的饵料或感染致病细菌而引起的,当蟹类摄食减少或拒食,肠道发炎,无粪便。 防治方法:适当减少投饲量,在饵料中添加蟹病康和蟹用多维或土霉素,并在池水中泼洒水产用二溴海因颗粒,消灭致病菌。 11、弧菌病 症状与病因:活动能力明显减弱,多在育苗池水的中、下层缓慢流动,趋光性变弱。幼体摄食量减少或不摄食,胃中食物少,发育减慢,体色变白。此病是由弧菌侵人血液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感染。 防治方法:此病多是环境不适,尤其营养不良,人工饵料用量多,水质不佳所引起。因此,预防的措施是在饵料中添加蟹用多维,增加其营养,同时用菌毒清、百毒威3号、水产用二溴海因、双链季胺盐碘全池消毒杀菌,以杀灭弧菌。 12、霉菌病 病因与症状:蟹类的蚤状幼体及大眼幼体被链壶菌等属的霉菌侵犯。霉菌的游动抱子附着在幼体上,休眠一段时间后,向幼体内生出发芽管。发芽管膨大,发育成新的菌丝状,菌丝体在幼体内迅速生长,很快地布满幼体全身。在死亡的幼体中常可清晰地看到与对虾幼体非常类似的霉菌病症。亦可见到成熟的链壶菌丝体生出细长的排放管,伸到宿主体外,其末端膨大为球型的顶囊。 防治方法:清除池内污物和死亡的幼体,保持水质清洁,进行育苗用水用双链季胺盐碘严格消毒,可预防此病的发生。 13、丝状细菌病 病因与症状:由发状白丝菌细菌所致的体外感染。受感染的幼体,活动能力减弱,沉入水底久而死亡。 防治方法:此病的发生与水质污浊有关。因此,使用超级微生物或净水威净化海水育苗和用双链季胺盐碘或菌毒清、水产用二溴海因消毒海水等是预防本病的根本方法。 14、饱水病 病因与症状:蟹类的步足基节和腹节的部位呈水肿状。此病是因池水太淡,导致蟹类生理机能失调而引起的。在内湾捕获到的蟹类亦有发现此病。 防治方法:在饵料中添加蟹用多维和蟹病康,同时用菌毒清或双链季胺盐碘消毒。保持水盐度在适宜范围,可预防此病的发生。发病时,必须将病蟹分开饲养,以免传染。及时调节池水的盐度。能使轻病者得到挽救。 15、海发藻附着病 病因与症状:属于硅藻类的海发藻,形似棍棒,群体呈星状或折线状,在光线充足、水质较肥的海水中,繁殖很快,对蟹类蚤状幼体危害甚大,常导致幼体的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先用菌毒清消毒一个星期后,可用海博士超级微生物改良水质抑制藻类的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