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种水产品养殖业,各地都在试养阶段,对整套养殖工艺尚缺乏成熟经验,还有很多问题有待探索研究。 (一)成蟹池的条件:养蟹池首先要选择靠近外河,无污染,水源充足,排注水方便。成蟹池最好与幼蟹、蟹种池一埂之隔,便于放养。成蟹池水质不宜过肥,否则夏季池塘中各种生物耗氧和池底有机物分解引成池底层缺氧。另外,肥水透明度小,影响池底水草光合作用,使河蟹失去饵料来源和栖息场所。河蟹本来生活于江河湖荡等大型水域,故池塘养蟹也应选择较大的水面,但水面过大,投饵不易均匀,操作管理与捕捞不便。一般以5至20亩的池塘为宜。如果排灌方便、水源充足,则1至3亩的小池塘也可以。养蟹池需要一定蓄水量,使水温不易激变,水质比较稳定。但池水过深,底层光合作用差,不利于水草的繁殖与河蟹生长。一般常年保持水位在0.6至1.5米左右。各处可深浅不一,深处1.5至1.8米,浅处10至20公分,平均水深0.8至1.2米为宜,河蟹喜打洞穴居,土质最好是粘土或沙粘土,通气性能好,利于水草生长和底栖动物繁殖。淤泥不能过厚,以不超过20公分为好。池形以东西向长方形为最理想,长宽比5:2,池壁最好是石壁或水泥板壁,如果不具备这种条件,那末土池边坡一定要大,背阳面为1:2至2.5,向阳面为1:3至4,能筑成阶梯状更好,每阶20至40公分,以增加河蟹蜕壳和上岸觅食活动的场所。池内也可建设蟹岛和蟹穴,以利河蟹穴居和活动,蟹岛可根据水面大小,用粘土在池中堆叠数个土墩,高出水面,土墩与池底要有1:2的坡度,也有在池中建土埂,埂上可栽培水生植物或牧草等。蟹穴可用小瓦、碎砖石、柳树根等材料堆砌成缕空状,也可用直径9至10厘米毛竹筒(1米左右),5至6根扎成一捆,投入水中,数量多少根据条件而定,每捆扎绳延伸向上,作提取之用。 (二)防逃设施的建设;河蟹养殖的关键措施是防逃设施的建设,它关系到池塘养蟹的成败。由于河蟹有很强的攀爬能力,要求拦围材料必须牢固可靠,内壁光滑,使池蟹无攀缘支点,无法外逃,对设施的基本要求是投资省,效果好,使用期长。目前各地采用多种设施:如砖墙、水泥板墙、玻璃钢、钙塑板、石棉板、玻璃、塑料薄膜、铁皮、木板、油毛毡等等,各地可因地制宜选择采用,现介绍以下几种: 1、砖墙:在蟹池四周用单砖砌50至60厘米高的墙体,上端加一砖作倒檐,伸向池内侧,呈“┌”型,转角处搞成圆弧形,内壁用水泥抹光,也可在内壁底部加贴15至20厘米玻璃或其他光滑物,这种防逃设施最理想。优点是使用年限长;缺点是造价较高,不能移用。 2、水泥板墙: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成“┌”型水泥板,高80厘米,宽1米,厚4厘米,上端呈直角伸出20厘米,内壁要尽量抹光,水泥板插入池埂30厘米,壅土夯实,四周连接成围墙,在板与板交接处,要予留连接件,以利固定牢固,四周连接成板墙,内壁还要注意钩缝,四壁转角处,最好搞成圆弧形,不能成直角或锐角,以防河蟹攀逃。这种效果也好,使用期也长,不过价造亦较高。 3、玻璃钢板:可利用工厂废料或定制。一般可加工成高60至80厘米,埋入池埂内15至20厘米,长度可根据材料而定,连接起来围拦四周,外壁每隔1米,辅以木桩(或毛竹)固定支撑,再用细铁丝系牢。但切忌在内壁支撑,以防河蟹攀逃,这种设施,也较有效,还可移用。 4、石棉板:可定做成“┌”型,高50至60厘米,与之垂直一边为15至20厘米,每块长1.5至2米,插入池埂内10至20厘米,池四周相互衔接起来,外壁同上法支撑,效果亦好。 5、钙塑板:这是一种很薄、有韧性的塑料板,其规格高60至90厘米,长每卷30米,埋入池埂20厘米,高出埂面40至50厘米,外壁亦同前法支撑,这种防逃设施,苏南地区前几年使用较多。优点是安装简单,快速方便,成本低。缺点是容易老化破裂,使用期只1至2年。 6、玻璃:一般用3毫米的平板玻璃,在池埂中央外侧,用土加高约50厘米左右的土埂夯实,并在内侧切成60°的斜坡,用50厘米高的玻璃斜插在地埂边,入土10至15厘米,因为玻璃光滑,防逃效果很好,也可防止鼠害。致命弱点是容易破损。 7、塑料薄膜:在蟹池四周用塑料薄膜围起来,通常用塑料薄膜折成双层,在顶端夹层中用5号铅丝拉直绑紧,并固定在外周木(竹)桩上,桩距3至5米。薄膜下端双层拼拢,埋入池边泥土20至30厘米。位置如果在池坡上,应埋得深些,以防止河蟹打洞越过薄膜而逃逸。如果位置在池岸上,可适当埋得浅些,但位置高,受风面大,薄膜容易鼓破,破裂要及时修补。这种设施造价低,施工也很方便,缺点是易破损,易老化。 8、铁皮:利用废旧圆油桶剪开敲平或废旧车厢板及其他铁皮,制作成围墙,外壁辅以木(竹)桩固定支撑,有条件的可用砂纸磨光,涂上防锈漆,以延长使用年限。除了池塘四周防逃设施建造外,每个蟹池的进、出水口一定要用铁丝网拦好。如发现池塘有漏水和洞隙,一定要及时堵塞,否则河蟹将会沿洞隙逃逸。 用上述方法建设的防逃设施,河蟹在上部逃逸的现象很少发现。但在池埂打洞潜逃的发现较多,有的甚至十分严重。如江苏省宜兴县某渔场在3.6亩蟹池内7月2日放蟹种184斤,每斤平均20只计3680只,在防逃设施未发现逃逸的情况下,却在邻池捉到河蟹10多斤。于9月16、20日两次转池计数共700只,重136斤平均100克/只以上。转入0.5亩土池后,仅20多天,干池计数只剩下200多只,说明逃逸情况的惊人。湖南省华容县某渔场,11月放扣蟹(蟹种)1160斤,至翌年4月池内只剩300多斤,主要是打洞潜逃700多斤。据剖析蟹洞最深的达7米,这是值得研究解决的大问题。根据这个启示,各地应十分重视河蟹打洞逃跑,以确保养蟹的经济效益。 (三)清塘与栽培水生植物:养蟹前必须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清塘一次,生石灰用量为每亩75公斤(水深10厘米)或150公斤(水深1米),7天后药性消失。既可杀灭敌害生物,又可改良水质,增加水体钙离子的含量,有利河蟹蜕壳生长。如用漂白粉,水深1米,每亩用含氯30%的漂白粉13至15公斤,可将漂白粉溶于水中,泼洒全池,5天后药性消失。为了安全,不论用何种药物清池,放蟹前先用几条鱼作试验,证明药性消失后,才能放蟹饲养。放蟹前如又发现蛙卵,应及时捞取。如池中蝌蚪、幼蛙很多,可用皮条网拖1至2次清除,否则将危害幼蟹。栽培水生植物,一般池中深水处宜栽轮叶黑藻、苦草、聚草等沉水植物,池边可种水花生、水葫芦等飘浮植物,使幼蟹生活在多水草的水体中。渔谚“蟹大小,看水草”,因此尽可能创造接近自然生态条件,有利于河蟹生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