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花鱼种白尾病的防治

2025-3-8 10:2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2| 评论: 0

摘要: 2004年,安徽砀山县国营渔场的几口家鱼夏花鱼种池塘连续发生白尾病,通过安徽砀山县积极防治,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没造成大的损失。笔者现将防治情况作一小结。一、基本情况发病池塘4口,面积12亩,水源皆来自县 ...
2004年,安徽砀山县国营渔场的几口家鱼夏花鱼种池塘连续发生白尾病,通过安徽砀山县积极防治,病情全部得到有效控制,没造成大的损失。笔者现将防治情况作一小结。

一、基本情况

发病池塘4口,面积12亩,水源皆来自县环城河;该水由城市生活用水和天然雨水组成,水质偏肥,总体状况较差。5月中旬鱼苗陆续下塘,6月下旬、7月中旬、8月下旬,4口池塘先后发生白尾病,其中7月中旬一口4亩池塘夏花为外地购进,下塘后2日病发,死鱼较多。

二、发病症状

发病对象主要为花白鲢,发病初期,水中观察,病鱼背鳍下方或尾柄处出现白点,尾鳍末端有些发白,先后迅速蔓延扩大,致使背鳍和尾鳍间体表呈白色;捞取病情严重的病鱼,可看到尾鳍或残缺或大部分烂掉;病鱼前半部黑瘦,黑头白尾状十分明显,行动迟缓,不久即头部朝下,尾部向上,身体与水面垂直,时作挣扎,很快死去。

三、病因分析

该病病原为白皮假单胞菌(白皮极毛杆菌)。经分析有以下几方面致病原因。

1.水质不洁安徽砀山县几家鱼苗场皆处城区,苗种培育的水源都取自环城河水,目前,水源皆已富营养化,水质不好,有害虫菌多,苗种饲养期间,大都没有新的水源可用,且苗种培育过程中不注重水体的改良,尤其在高温期,池水过浅,水质变化快,经常能闻到异味。

2.继发性感染主要由锚头鳋引起。锚头鳋是安徽砀山县环城河主要的寄生虫,从苗种到成鱼常年都可见,由此而引起病鱼的再次感染。本次一口3亩池塘发病就因此而引起。

3.机械损伤在对鱼种分塘、销售、过筛、装卸鱼以及池塘除害过程中,因拉网操作不慎,使鱼体碰伤,鳞片脱落,病菌很快侵入而引发鱼病。其中一口4亩池塘,是在7月中旬从外地购进鱼种时,经拉网、装鱼、运输、卸鱼等环节的操作,下塘2日后即大量出现白尾而死鱼。

四、治疗情况

该病多属急性型、流行快,治疗及时,一般用药后第二天死鱼明显减少,3-4天停止死鱼。本次治疗过程:6月下旬,鱼病较轻,用氯杀灵0.15克/米3全池泼洒;7月中旬病情严重,第一天泼洒0.15克/米3氯杀灵,第二天泼洒0.2克/米3二溴海因;8月下旬,发病较重,第一天用B型灭虫精,用量8毫升/亩,第二天用.03克/米3溴氯海因泼洒一次。

五、预防措施

1.保持鱼池水质清洁,标准为肥、活、嫩、爽、无污染。象安徽砀山县目前情况,应另辟水源,可采用地下水或城河水与地下水混合使用。

2.在扦捕拉网、运输、分拣鱼时要细心操作,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夏季晴天拉网应避尹:高温时段。

3.杀虫、杀菌。定期用杀虫剂杀死锚头鳋等寄生虫,定期亩用生石灰10千克或氯杀灵0.15克/米3或溴制剂消毒水体。(摘自科学养鱼)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