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轮虫对白虾养殖的危害

2025-3-6 14:2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79| 评论: 0

摘要: 2002年以来,在江苏省苏、锡一带有些养殖白对虾中,屡发现有一种水生轮虫大批固着于虾体上,致使虾体胸肢体变棕褐色或褐黑色产生溃疡症状,并使其食欲大减,游动迟缓,以及连日出现成批死虾现象。据参阅Dombrowski(1 ...
2002年以来,在江苏省苏、锡一带有些养殖白对虾中,屡发现有一种水生轮虫大批固着于虾体上,致使虾体胸肢体变棕褐色或褐黑色产生溃疡症状,并使其食欲大减,游动迟缓,以及连日出现成批死虾现象。据参阅Dombrowski(1953)及Lewis等(1961)资料表明,此属Leeches类的微型水生动物,喜于虾、蟹等动物体上营固着性生活,并且多是带有弧菌(Vibrio),液化单胞菌(Liquefaciens)及病毒的生物媒介,一旦感染后易发生黑腮病及烂鳃病等,病虾死亡率可达40%-60%。

从分类学上表明,它属环节动物门、蛭纲、蛭形目中椎体轮虫科的柱轮虫(Eosphora)及臀尾轮虫科的水轮虫(Epiphanes)。由镜检可见,该虫头部有盘状纤毛环二个,似车轮不断旋转以进食物;身体呈蠕状似指环虫。但体分节未有“被甲”包围,一般轮虫有被甲,自由游泳,似套筒能伸缩变形;体后有狭长的足及足趾,则借助其固着于虾的胸腹及附肢部分,从而致虾肤受创及游动困难,严重感染时虾体外皆受虫体包围,有时还与原虫及丝藻等并发病,以至窒息致毒毙命。

从病源的环境学调查表明,它喜栖于略肥水质及多淤泥的腐殖土水域;在水质pH6-9,氨氮0.5-2毫克/升,水透明度10-20厘米,特别在食场残饲渣沉积范围极有利其繁衍及生长。

1、防治措施

防重于治是医疗原则,对此病也不例外。要根据病因对症预防措施,主要加强饲养管理,开展综合性调查检查及开展预先防治措施。

1.1彻底清塘消毒

正确掌握清塘消毒药物的特性,是彻底清塘工作的关键。如常用生石灰方法清塘消毒对大多数细菌的灭活率低;对病菌的芽孢及病毒无效。实践表明:应用洁尔灭石灰浆(石灰粉与洁尔灭活性剂配伍)或新洁尔灭石灰浆或福尔马林石灰浆等复配新措施,比单一用生石灰清塘效力强2倍以上。在多淤泥的池塘应于干塘后曝晒一周效果更佳,这既可彻底除野,又可灭除虫卵、细菌及病毒作用。

1.2药物治疗

灭除浮游生物性轮虫曾用敌白虫、敌敌畏、敌杀死等药物有较好的作用;但这些药物虾、蟹非常敏感不能使用;另采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硫酸锌与硫酸铜合剂及亚甲蓝等10余种均无效。对此,我们深入调查研究,模拟环境生态及虫体的生理生殖特性,通过室内小试到野外中试表明:采用应氏灭虫消毒剂则能快速有效的达到灭虫保虾目的。

生产实践表明:在无锡梅园,苏州吴江等许多虾池中,经镜检发现虾体上一视野有柱轮虫超过50余只,经用本剂1-3克/米3全池泼洒24小时后,虫体全部被消灭。用药原则,对水质瘦、水面大用量偏高,反之用量偏低,而池内虾、鱼均无恙。

1.3选种与免疫

据试验,应用EZOⅢ生物活性免疫促长剂,可大大降低虾体寄生虫的发病率,若再结合选放健康苗种养殖,则能达到较满意的预防效果。

2、后语

关于轮虫危害性在20世纪50年代我国著名轮虫学家王家辑教授和生物学家朱洗教授已有阐述。然而直至目前在我国全面发展养虾业中方获应验。但笔者预料此病不限于当地,而在其它省份也有可能存在。因此,应该加强虾、蟹养殖生产中全面采样检查,及时预防,以达防微杜渐。(摘自内陆水产)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