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0年代以来,台湾、大陆及东南亚的对虾养殖业遭遇前所未有的灾难,相继爆发毁灭性的病毒性传染病,致使以上地区的对虾养殖遭受严重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我国广大水产科学工作者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渐对引起对虾传染性疾病的病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也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预防及控制措施,以下就作一简单叙述: 1、白斑病 (1)病原:杆状病毒(HHNBV)。 (2)症状:病虾头胸甲和尾部有明显白斑,有时也可见病虾体色发红,内部解剖可见肝、胰脏糜烂。 (3)感染对象:中国对虾、日本对虾及斑节对虾等。 (4)预防及控制: ①加强对种苗的健康检查,目前通过DNA探针及PCR技术即可检测出种苗的带毒状况,以便阻止带毒苗进入养殖环境; ②常年在饲料中添加有大量参素、核甘素、氨基酸多肽类、酶类及配糖体的生物活性物质,其作用表现在于〈1〉刺激对虾免疫系统及激发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抵抗传染性疾病的能力;〈2〉有助于对虾酶系统适应内外环境的应变,增强对虾抗应激能力;〈3〉可有效修补病虾由于病毒侵袭造成肝胰脏组织的损伤,恢复肝细胞; ③在疾病流行季节,每7天左右采用溴氯海因复合制剂全池泼洒1次,其泼洒用量为0.5ppm; ④在环境水质突变的情况下,及时采用全池泼洒臭氧复合制剂,通常的泼洒用量为0.5-1.0ppm; ⑤在整个养殖周期里,经常采用生物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放线菌及芽孢杆菌等有效调节水质。 2、TAURA综合症 (1)病原:TSV病毒。 (2)症状:病虾感染后,不摄食混睡,体色素扩散,尾、足发红,通常在表皮、鳃、附肢及前、后肠有坏死性损伤,幼虾一般呈急性死亡,成虾呈慢性死亡。 (3)感染对象:南美白对虾。 (4)预防及控制: ①控制种苗的带毒状况,可采用核酸探针进行检测,以保证健康苗进入养殖环境; ②在疾病流行季节,每57天全池泼洒二溴海因复合制剂1次,其泼洒用量为0.3ppm,同时每15天坚持全池泼洒季氨盐络合碘1次,其泼洒用量为1.5ppm; ③常年在饲料里添加含有人参皂苷的生物活性添加剂及多糖类的酵母细胞壁,其添加量分别为0.1%及0.2%,以增强对虾抵御TSV的能力; ④经常往水体中泼洒高浓度的光合细菌5ppm,同时在疾病高发阶段,适时向水体泼洒蛭弧菌0.2-0.5ppm,这样既能改善水质及底质条件,同时可将TSV感染对虾后的继发性感染原——嗜水气单胞菌控制在低水平的状况下。 对虾病毒性传染病是虾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应该来讲,目前控制的手段均不如人意,从我们的应用实践来看,若采用以上的步骤及措施,可在一定程度及范围内控制发病率,因此希望养殖业者能够采取积极主劝的姿态预防及控制虾病,以提高养殖对虾的成功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