鳗鲡养殖中,鳗苗为人工捕捞的玻璃鳗,不同品种玻璃鳗的生物学特征存在差异,常依据表中特征对玻璃鳗品种进行简易的辨别。 常见玻璃鳗的产地和生物学特征 品种日本鳗鲡花鳗鲡 (鲈鳗鲡)欧洲鳗鲡美洲鳗鲡太平洋 双色鳗鲡 产地中国大陆东部沿海和台湾省、日本、朝鲜半岛西南部中国东南沿海、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至马达加斯加南太平洋诸岛及印度等法国、英国、意大利、丹麦、挪威等北美东部的格陵兰岛至南美的圭亚那马来西亚、巴布亚新几内亚一带、印度等。 全长(毫米)48~6545~5563~8552~63.546~57 体重(克)0.13~0.200.1~0.160.25~0.400.09~0.150.10~0.16 规格(尾/千克)5500~75006000~65002500~35005000~65006000~7000 鳍型长鳍型长鳍型长鳍型长鳍型短鳍型 脊椎骨节数112~120100~110107~116103~111103~113 汛期10月至翌年5月2月至翌年4月12月至翌年6月1月至翌年6月10月至翌年3月 鳗鲡的长鳍型和短鳍型 常见玻璃鳗的外部形态和行为特征 品种主要特征 鳗鲡(日本鳗鲡)体透明,活动力强;体高较欧洲鳗苗低,胴体较圆;头尖、眼小,眼距窄,眼不凸出,吻尖,两眼间距离稍大于眼径;尾鳍无黑色素点;体无斑纹;上颌骨齿带有一纵走凹沟;置于手掌上观察,苗体左右水平运动敏捷,头部不向上抬;进池后经驯饵,绝大部分集中饲料台摄食,摄食力强,在15~20天内不顺水流方向旋转;黑仔规格尾柄末端出现黑色环花鳗鲡(鲈鳗鲡)体透明,体稍短,尾鳍有黑色素斑点;活动性比日本鳗苗弱;体表有斑纹、斑点色素;吻端稍圆,背鳍起点较前;1000~2000尾/千克时,体色土黄色,色素、斑点显著。 欧洲鳗鲡体透明,个体大,比日本鳗苗长且胖;脊椎骨下有一条粗红血管通尾椎骨;眼球大稍凸,吻短圆,口裂后缘达眼球中部所在位置的下方,下颌稍突带灰色,尾鳍有黑色素斑点环;置于手掌观察,虽能水平左右行走活动,但活动性较日本鳗苗差,在左右摆动行走时,头部会上抬似蛇行走;不怕冷,怕高温;体表无斑纹,夜间灯光照射,腹下和臀鳍有微弱蓝绿光感,上颌骨无纵沟美洲鳗鲡体形外部特征和日本鳗苗基本相似,眼睛比欧洲鳗苗小,眼球中等稍突,比日本鳗苗稍大;吻端较圆,介于日本鳗苗与欧洲苗之间,眼距比日本鳗苗稍宽大;体表无斑纹,体色淡黄带灰,5000~7000尾/千克规格,鳃盖有淡黄绿色斑块和星状黑色斑点;上颌骨齿带无纵沟,牙较尖;动脉管色淡微红,比欧洲鳗苗细小太平洋双色鳗鲡体形与日本鳗苗相似,体稍短;吻圆钝,尾鳍有黑斑点达后缘;短鳍型,体色淡灰褐,体表无斑纹;黑仔苗体色深紫红带灰;脊椎骨节数比日本鳗苗少,对丁烯磷溶液不敏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