萼花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摘要:萼花臂尾轮虫是水产苗种开食和早期培育阶段的优良饵料,可以在淡水中培养。传统养鱼的肥水下塘经验,是利用藻类、轮虫、枝角类等的混合群体供饵,利弊兼有。本研究采用单胞藻、酵母及光台细菌单独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获得纯净的适口饵料,为工厂化育苗提供饵料保证。 关键词:萼花臂尾轮虫 培养技术:生物饵料、酵母、光合细菌 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calyciflorus)隶属臂尾轮虫科Brachionidae、臂尾轮虫属Brachionus,系池塘、湖泊、江河中常见的浮游动物,一般近岸较多。萼花臂尾轮虫体型较小,体长一般为100-500μm;体壁由一层表皮细胞、皮下肌肉及皮层(由表皮细胞分泌出的骨蛋白稍稍硬化后形成)所组成;它的繁殖力强,世代交替快(通常仅6d),一年的大部时间由雌体进行孤雌生殖;运动缓慢,速度一般小于0.02cm/s,适合于水产动物的幼苗摄食。萼花臂尾轮虫的地理分布范围广,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易于大量培养,所以已成为许多水产动物幼体的重要饵料,特别是作为鱼、虾、蟹类幼体的开口饵料。 目前,水产动物育苗生产中大量培养的轮虫主要是褶皱臂尾轮虫(B.plicatilis),但在纯淡水中培养褶皱臂尾轮虫难度很大。萼花臂尾轮虫可以在纯淡水中繁殖生长,我国传统养殖技术中的鱼苗“发塘”所强调的肥水下塘,实质上就是以土池培养包括萼花臂尾轮虫在内的天然开口饵料混合种群。随着养殖技术的逐步精深,对优质的开口饵料要求分离培养,萼花臂尾轮虫可作为批量生产的首选种。 一、种的分离和保种 培养萼花臂尾轮虫所需的种可以自己分离,也可向有关单位购买。在温暖季节(水温>15℃),用浮游生物网(200目)从池塘沟渠中捞取浮游生物样品,在解剖镜下比较容易将轮虫分离。为避免其它浮游动物的混入,可先将轮虫吸于一清洁的玻片上,经观察后再转到小的三角烧瓶或烧杯中,以保证轮虫种的纯度。将分离出来的纯净萼花臂尾轮虫分成几个小单位分别进行培养,防止可能发生的污染等情况而使轮虫培养失败,从而保持并储备数量充足的原种。分离出的轮虫种可以连续培养保存,也可以冬卵的形式保藏。当环境条件恶化时轮虫就会出现混交雌体,此时产出的卵叫冬卵。冬卵经受精后分泌出一层比较厚的卵壳(借以抵抗不良环境),形成休眠卵。每一个混交雌体可能同时或陆续产生休眠卵或可以孵出雄体的冬卵。休眠卵的份量较重,常下沉到水底,也有浮在水面的,有的留在母体上,随母体一同下沉。这种卵可以耐受干燥、高温、冰冻及水质的剧烈变化。萼花臂尾轮虫主要依靠休眠卵越冬,因此可用冬卵的形式保种。 二、冬卵的孵化 萼花臂尾轮虫冬卵的孵化及培养用水应事先用80×10-6浓度的漂白粉溶液消毒,然后再用250目筛绢过滤。冬卵一般可从当地淡水池塘的底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