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沿海滩涂淡水养殖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2025-5-17 22:5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26| 评论: 0

摘要: 摘要:通过3年沿海滩涂淡水养殖试验和实践,确定了以鲫为主体鱼,每公顷净产2500kg的多品种、多规格、适密度的混养模式。结果表明,这种优化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利用各种食性鱼之间的互利作用,充分发挥“土、水、鱼、 ...
摘要:通过3年沿海滩涂淡水养殖试验和实践,确定了以鲫为主体鱼,每公顷净产2500kg的多品种、多规格、适密度的混养模式。结果表明,这种优化的生态经济系统可利用各种食性鱼之间的互利作用,充分发挥“土、水、鱼、料”的生产潜力,再辅之以科学管理和起捕方式等配套技术的革新,每公顷可获纯收益达7500元,比传统养殖模式每公顷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同时式质土壤脱盐加速,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滩涂淡水养殖模式

江苏省现在海涂面积65.3万公顷,相当于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5%,已围垦或垦而复荒的瘠薄滩地约7000公顷,开发好海涂资源对加速全省经济特别是沿海经济带的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江苏省农科院围滩养鱼改土的技术成果已在江苏沿海滩涂逐步推开,对于快速改良盐土,提高滩涂开发的经济效益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更好地推广应用该项科研成果,完善养鱼改土的技术体系,1997年起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在大丰市境内海丰农场的海涂上建立140公顷淡水养殖试验场,目的是通过试验和实践,进一步探索滩涂高效、优质养殖新模式及其配套技术。

1围滩养鱼后的生态环境变化

沿海滩涂荒地,盐分高,只生长盐蒿和部分芦苇、茅草,无法种植作物,土壤理化性状见表(1)。围滩后通过对生态环境的改变建立起来的池塘生态系统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土壤障碍因子的影响,试验场1号塘,水体透明度为30cm,PH值为8.4,总盐度2.54g/L,全氮4.75mg/kg,,速效磷0.43mg/kg,,滩面平均水深1.5m。基质土壤经过3年的围滩养殖,土体(1m)平均含盐是从4.98g/kg下降到2.01g/kg,脱盐率达60.0%;土壤有机质(0-20cm)从5.50g/kg上升到7.80g/kg,增幅达41.8%;土壤全氮、速效磷含量大幅增加;土壤物理性状也明显改善。

2沿海滩涂淡水鱼混养殖新模式

根据3年的试验和养殖实践,结合广泛调研和综合分析,我们确定了以异育银鲫为主体鱼每公顷净产2500kg的优化的混养模式(见表2)。实践证明,这种多品种、多规格、适密度混养模式,做到资源、饲料多次利用,充分发挥“土、水、鱼、料”的生产潜力,可以生产出商品性好,质优价高的成鱼,获得较好的经济收益。表2银鲫为主体鱼每公顷净产2500千克放养收获模式①大规格银鲫5月-10月轮捕上市,价格为98年、99年平均价。②鱼种价为98年、99年两年的平均价格。③成鱼价为98年、99年两年11月上旬的平均价格。银鲫适应性强,在溶氧量2mg/l,盐度5‰以一偏咸性的水中能正常生长,银鲫占放养量的58.6%,占收获量的45.4%,占产值的57.0%。配养的鲢鱼、鳙鱼为“滤食性鱼”通过滤食浮游生物起到防止水质过肥,为喜清新水质的“吃食鱼”创造了良好的生活条件。在围滩初期,芦苇、茅草较丰富,草鱼的投放量要大,草鱼的粪便肥水,有“一草养三鲢”之说;2年以后,滩内草量明显减少,可减少草鱼的投放量,增加鳊鱼的投放量,鳊鱼食草也食米,几乎无病害,生长速度快,成鱼净增肉倍数在8倍以上。鲈鱼以肉食为主,味鲜美、价格高,既利用了大塘内的小鱼、小虾的资源,又可防止塘内小杂鱼争食,耗氧。鲻鱼生活在咸淡水交泄处,是围滩养殖的特色鱼。围滩的基质含盐分高,砂性,适宜鲻鱼生长,虽然成活率低但适量养殖可增加全塘收入。成鱼塘套养鱼种是解决大规格鱼种种源的重要措施,提高鱼种自给率,降低养殖成本。

3鱼塘工程设施的改进

大面积围滩养殖,鱼塘堤、沟、平滩面积比为15∶20∶65,堤高1.5~2m,堤顶宽6m以上,堤内挖“回”安形沟,沟深1~1.5m(与滩面相比),圩堤及四周空地搭配,衔接种植耐盐高产优质牧草(多见黑麦草、苏丹草、杂交狼尾草、墨西哥玉米等)可以利用牧草强大密集的根系固土护堤。大面积围滩养殖每年8、9月份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热带曲暴袭击,圩堤土壤砂性,冲刷流失严重,崩堤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建好圩堤,种草护坡是抵御自然风险,获取养殖收益的根本大计。

4科学管理

4.1鱼种消毒面积围滩养殖,水体总盐度2~3g/l,以Nacl为主,有天然的杀菌作用,加之养殖密度合理,只要严格抓好鱼种消毒,多年来,没有大的病害发生,因此不需要全塘使用鱼药,这样既降低养殖成本,又减少鱼药对鱼、水体、土壤的污染,符合生态渔业的要求。鱼种消毒一般采用主猛酸钾20mg/kg浸洗鱼体30min,鱼种体表有孢子虫、锚头鳋的用晶体敌百虫浸洗鱼体15~20min。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治围滩养殖中常见的几种鱼病,如:粘孢子虫病(银鲫)、锚头鳋(草鱼、银鲫)、肠炎(草鱼)等。

4.2水的调节“养地一池鱼,先要管好一池水”,大面积围滩养殖没有人工增氧设备,水质的调控尤为重要。科学地调节水位可提高鱼的生长速度,3-5月份鱼塘缓慢加水,有利于水温升高,鱼的摄食量也相应增加,生长加快,每次加水10-15cm,7-8月份达到最高水位。试验表明:科学的调节水位,用于轮捕的大规格银鲫,上市时间可提早10-20天,在低温光照少的年份效果更加明显。

4.3饲料运筹按净产2500kg·hm-2的放养模式,投饵料7000kg·hm-2(青饲料除外)配合5月初开始的轮捕,采用“早开食、晚停食、重中间”的分配方法,6、7、8、9月为鱼类主要生长季节,投料量占总量的80%,圩堤和四周空地秋播的多花黑麦草,春播的杂交狼尾草,可保证养殖全程的青饲料供应,以草换鱼。圩沟中的淤泥可作为牧草的肥料,既降低成本又可以改善塘水质,形成淤泥—牧草—鱼良性生态循环。7、8月份气温高,可投喂配合颗粒料,保证鱼类在生长最快时获得最全面、最佳的营养供应,其生长潜力得以充分发挥,颗粒料在水中稳定较好,可防止水质过肥。饼粕、配合颗粒料、青饲料三结合,成为围滩养殖饲料供给的新特色,在饵料成本不高的情况下,加快鱼的生长降低饵料系料,又可以减少病害,调节水质,一举多得。

5起捕上市的适宜时间

围滩养殖传统的起捕方法是:11月份,冷空气来临之后,放水,鱼入“回”形沟后,拉网,集中上市,鱼多价廉,这种方法不符合市场经济追求效益最大化的原则。10月中旬各种鱼均价6.2元/公斤,而11月下旬,各种鱼的均价5.50元/公斤,每公顷3136公斤成鱼计算,收益相差2195.20元,变格传统的起捕方式,提成鱼上市,已成为获得养殖高效益(98、99年统计)的关键措施之一。具体措施,大塘用插网分成若干条块,从10月份(此时鱼产量基本过到高峰)开始适量放水,就可以在两个插网之间拉网捕鱼,鱼群因插网分隔,不会过度集中,同时水体仍较大,既使气温突然升高,鱼群也不会缺氧死亡,100公顷的塘口,添置插网费用1-2万元。这个方法投入低,可操作性强,效益显著。

6结语

根据围滩养殖的特点,合理利用资源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立以银鲫为主体鱼每公顷净产2500千克的养殖模式,发挥各种食性鱼之间的互利作用,实现种群多样化并优化配置,结合科学管理和起捕方式的变革,围滩养殖每公顷纯收益可达7500元,比传统养殖模式每公顷收益增加2000元以上。同时基土壤一粘土体脱盐率达60.0%,土壤养分明显增加,物理性得到改善(见表1)为大规模种植业开发打下基础。我国有不宜于农但宜于渔的低洼盐碱荒地233.3万公顷,借鉴这种优化的投资适度,风效性的养殖模式,一定会大大加快盐碱荒地的开发进度,并取得经济、生态与社会三大效益协调发展。(完)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