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鱼用药有诀窍

2025-5-13 22:58|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29| 评论: 0

摘要: 一、错误用药的方法1、长期用药。无论养殖鱼类健康与否,都不间断地添加抗菌素类药物。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一者会使鱼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一旦药物剂量不足或停药则更容易受病原体侵袭而生病。二者使病菌对药物的繁感 ...
一、错误用药的方法

1、长期用药。

无论养殖鱼类健康与否,都不间断地添加抗菌素类药物。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一者会使鱼体自身免疫功能下降,一旦药物剂量不足或停药则更容易受病原体侵袭而生病。二者使病菌对药物的繁感性降低而产生耐药菌株,使多种抗菌药物疗效降低或完全失效。第三会使鱼体药物残留量严重超标,危害人体健康,同时许多外用药物残液大量排放污染环境。

2、超剂量用药。

用药随便不计量,不去计算水体体积、池内鱼容量和结合自身池塘水质条件而超剂量用药,不但与治病无益,还会造成药害,导致急性中毒或慢性中毒而死。

3、任意搭配用药。当使用一种药物疗效不佳时,任意增加其它药或者在不了解抗菌谱和理化性质的情况下,任意将两种或多种不能相应配伍的药物搭配使用。如施用生石灰时,又施敌百虫,经过水体理化作用,敌百虫变成了剧毒的敌敌畏,致使鱼类中毒死亡。

4、频繁换药。一种药用过一次或二次后没有出现明显好转,马上换上另一种药。任何一种药物,从开始使用到发挥抑菌、杀菌、杀虫作用,都得有一个过程,频繁换药的结果不仅延误时间加重病情,还可能造成更大的药物损害。

5、见好就收。病情稍为好转,马上停止用药,治疗不彻底,病情反复,同时鱼体也产生了抗药性,再重新施药,需更大的药量。

二、药物防治注意事项

1、确诊疾病、对症下药。通过对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分离和鉴定,对疾病种类做出诊断,然后根据病症选用药物,再确定用药方法。由寄生虫引起的必须先用杀虫药物杀死寄生虫;由细菌、病毒引起的,必须先进行水质处理杀灭池水中的病原体,然后再根据不同类型的病原体,采用内服外用药物,彻底根治。

2、了解药性、选好药物。

防治鱼病的药物很多,有化学药品、农药、人畜用药和中草药等。在选用药物时,要充分了解药物本身的主要成分、理化性质、治病范围、毒性、配伍等特征,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正确用药。

3、掌握方法、科学用药。

根据不同鱼类,不同生产季节的发病规律,结合往年发病情况,抓住有利时机,采取有效方法,消灭病原体,从而抑制病害的发生。通常的施药方法有:全池泼洒法、病鱼浸洗法、挂篓挂袋法、拌料口服法、人工注射法、药液涂抹法。大面积人工养殖用药一般采取全池泼洒法、中草药挂篓法和化学药物挂袋法以及药物拌饲料口服法。对鱼种消毒一般采取药液浸洗法。而对一些亲鱼生病,则采用人工注射法、药液涂抹法。

三、正确判断用药效果

1、用药3~5天内鱼类的死亡率减少,表明此药物有效。

2、鱼类的活动情况有所好转,如反应敏感,游泳有力,表明有效。

3、摄食量有所恢复,表明有效。

4、如果用药3~5天无明显变化,则应从药物是否失效,用量是否达到准确要求等方面去寻找原因,调整防治对策,确保防治效果。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