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基因工程是20世纪70年代开展起来的一项遗传育种新技术。我国学者朱作言率先提出了鱼类转基因研究。由于鱼类具有它自身的有利条件,如属较低等的脊椎动物、可对多种高等脊椎动物的生长激素作出反应,因此继1985年第一批转基因鱼在中国问世以后,世界上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鱼类转基因研究。在短短几年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国是水产大国,而且又有鱼类核移植的良好基础,在许多单位开展了鱼类转基因研究,并取得较好成绩。下面把我国一些学者进行的鱼类转基因工作作一简介。 1.朱作言等(1985)首先进行鱼类转基因研究,采用显微注射方法,把小鼠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启动顺序与人生长激素基因序列的重组DAN片段,注入鲤鱼、鲫鱼和泥鳅的受精卵。该研究证明了外源基因可以通过生殖细胞传递给后代,并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快速生长效应。该研究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效、简洁而且完整的转基因鱼模型,它为鱼类基因工程定向育种新技术奠定了实验基础。同时该研究就鱼类基因转移和育种的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进一步开展鱼类转基因研究打下了基础。但实验表明,hGH基因不是理想的目的基因,再加之生物安全和人们的观念问题,朱作言又成功的克隆了鲤鱼和草鱼的肌动蛋白基因,并获得了具有调节功能的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和草鱼的生长激素基因组合成全鱼基因,导入鲤鱼和银鲫,先将进入中试阶段。朱作言等的一系列研究促进了鱼类转基因研究的发展。 2.吴婷婷和夏德全等(1994)采用显微注射方法,将带有小鼠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启动子与人生长激素基因序列重组的线状DNA片段,注入团头鲂和鲤的受精卵,获得成活的实验鱼。经斑点杂交,Southern杂交、Northern杂交、放射免疫和酶联等方法检测,表明外源基因在受体鱼中得到整合、转录和表达,并具有促生长效应。转基因雌鱼和雄鱼有性繁殖所获得的子代带有外源基因,表明外源基因能通过性细胞传给子代,并仍具促生长效应。 3.孙效文等(1995)用显微注射方法,把牛、羊生长激素基因注入黑龙江野鲤、荷包红鲤抗寒品系和德国镜鲤等受精卵,孵化后得到143尾转基因鱼。他们的研究确立外源基因注射到鲤鱼受精卵的最佳注射时间为鲤鱼受精卵发育的单细胞后期。他们又进行了全鱼基因克隆,构建了鲤鱼小鼠重金属结合蛋白基因启动子和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重组的全鱼生长激素基因,在鲤鱼上进行转基因试验,而且他们正在把转基因鲤鱼投入中试。 国内鱼类转基因研究蓬勃发展。除了上述研究外,还有很多鱼类转基因研究的报道(许克圣等,1991;邹钧等,1991;魏彦章等,1992)。他们用人生长激素基因作外源基因进行转基因研究。也有用牛生长激素基因和羊生长激素的(魏彦章等,1990)。还有一些实验室克隆了大麻哈鱼和虹鳟的生长激素基因(扬学成等,1991a、b),大鳞大麻哈鱼生长激素基因(宋诗泽等,1992)。除此以外,还克隆了抗冬蛋白基因(费云标等,1992a、b)。综上所述,我国进行转基因鱼研究的单位多,人员广,并取得了很大成绩,对鱼类转基因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