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残的主要原因 1.饵料不足或不适口饥饿是大口鲶发生自残现象的主要原因,饵料不足(育苗水体中浮游动物量低于每毫升水5个;或适口的饵料鱼水花与大口鲶苗种比小于1∶1)时,大口鲶在开食的第3天(此时规格尚整齐)即开始互相残食(前期阶段主要是咬对方的尾鳍)。然而即使饵料充足,但若不适口(饵料规格过大或过小)也会导致自残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投足适口饵料。 2.苗种规格不整齐全长8厘米的大口鲶能将全长5厘米的大口鲶完整地吞到胃中,可见,大口鲶可吞食全长占自身2/3的同种。因此饲养的大口鲶全长或体长的差异不能超过1/3。 3.放养密度过大大口鲶水花分别以1000尾/米3、2000尾/米3、3000尾/米3和5000尾/米3的放养密度饲养半个月后培育出的夏花数量相近,这表明密度越大成活率越低,而且个体差异越大。密度过大使鱼类对饵料等因子的竞争矛盾增加,增加水质调控、排污及防病治病等培育管理的操作难度,并使同种间相互接触的机会增加,亦即自残现象出现的机率增加。 二、减轻自残现象的对策 1.投足适口的饵料刚开口的大口鲶水花应投喂能通过40目筛绢的浮游动物或投喂未显腰点的团头鲂水花,投喂量应使培育水体中的饵料生物量每毫升水体中保持在10—20个为宜,或饵料鱼为大口鲶密度的2.5倍以上;3天后投喂能通过30目筛绢的浮游动物或刚显腰点的鲂水花及未出现腰点的白鲢、草鱼、鲫鱼等水花,投喂量应使培育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度保持在每毫升水体中15—25个,或饵料鱼为大口鲶密度的2.5倍以上。同时在夏花培育后期应增加蚯蚓的投喂,以利食性转化。这样经过15—20天即可培育出3—4厘米体长的大口鲶夏花。 大规格鱼种的培育应等池塘水中有浮游动物出现时,投放大口鲶鱼苗(3厘米以上),也可在放大口鲶苗前4天投放其它家鱼水花,作为饵料鱼。一般每亩投放大口鲶10000—15000尾,需投放家鱼水花20万尾以上。一般以鲫、鲤、草水花最佳,同时搭配新鲜鱼肉浆,加配合饲料,并逐步向配合饲料转化。这样经20天左右大口鲶鱼种即可长到8—10厘米。 2.及时分池饲养每隔5天过筛一次,将大、小规格的苗种及时分开饲养,以免发生大鱼吃小鱼的自残现象。 3.以适宜的密度放养实验表明,大口鲶水花养至夏花的适宜放养密度(水泥池培育中)为800尾/米3,最好不要超过1000尾/米3;在鱼种培育阶段适宜的放养密度(池塘培育中)为100尾/米3,最好不超过150尾/米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