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萍蟹立体种养利用水田既种水稻又放养河蟹和细绿萍,将种植业与养殖业巧妙地结合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充分利用种植养殖之间的共生关系,达到降低种植养殖成本(萍喂蟹、蟹肥田)、提高土地利用效益的目的。生产的蟹田大米为无污染的绿色食品,非常畅销。日前稻萍蟹立本种养方式已成为北方稻区的一种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模式,在辽宁省盘锦市已发展到1万公顷,按每公倾增加收入7500元计算,仅此一项,盘锦市农民就增加收入7500万元。经过多年的实验总结,盘锦地区的稻萍蟹立体种养技术已日臻成熟。现将主要技术阐述如下: 一、蟹苗的暂养 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的一端按每lkg蟹苗需444㎡的面积修暂养池,长宽不限,暂养池内正常水位线必须保持在上30em、下20em。用筛绢护坡,防止幼蟹打洞形成懒蟹。在放蟹苗的前10天要用生石灰或漂石粉对暂养池进行消毒,移植水稻秧苗和水草,增施适量的腐熟农肥,促进水生小型动物的繁殖,供蟹苗食用。 在暂养池四周用塑料薄膜和竹杆设置半米高的防逃墙。6月上旬将购进的蟹苗(大眼肉体)放养在暂养池中培育,保持水位30-50cm,最好保持微流水,确保水质清新、溶解氧充足。饲养用的饵料以池中繁殖的小型水生动物为主,补充投喂经过目绢过滤并稀释的鸡蛋、豆浆等饵料,日投饵量为投放蟹苗重量的两倍,分3—5次向全池泼洒。当幼蟹长至2期后,饵料改为豆渣、玉米面、麸皮等粗料,投饵量为蟹苗存塘重量的1倍,分两次泼洒。6月下旬当蟹苗经过20天左右的培育,达到3-4期时(每公斤3000只左右),捞出投放到稻田养殖区中。 二、本田的放养 养蟹的稻田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可保持一定水位的稻田。稻田的埝埂更加高至50—60cm。在离田埂lm左右,挖深0.5m、宽1.5的环沟,用于水稻晒田时河蟹栖息。在田埂四周架设半米高塑料薄膜防逃墙,并用短竹杆固定。在泡田时进行插前药剂封闭灭草,并施足基肥,要多施腐熟农肥(腐熟农肥含有许多酶菌,可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为河蟹提供丰富的新鲜饵料),少施或不施化肥。 稻田插秧应采取超稀植或抛秧的方式。养蟹稻田的水稻病虫害防治必须选用对河蟹高度安全的农药,同时采取正确的施药方法。在水稻插秧后、投放蟹苗前,向稻田投放细绿萍(品种为德国细绿萍),投放量为每公倾750kg,覆盖面为30%。同时在蟹沟中每隔lm定植2株水葫芦,用于降解污染。如水葫芦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可随时清除。在放养细绿萍的同时,搭配投喂少量合成蟹料、日投喂一次,投喂量根据河蟹食量灵活掌握。7、8月份是河蟹生长发育的黄金季节,食量很大,如水田中的细绿萍不能满足河蟹的需要,可人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