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花菜是一种红藻,我国海区均有分布,是制取琼胶的优良原料,群众在夏天常将石花菜制成果冻,具有清热退火功能,目前市场价格看好。 石花菜属(GelidiumLamouroux)约有40种,我国报道的有13种,石花菜藻体大小悬殊,小的种类高度在2cm以下,大的可达30nm,藻体较小的种类分布较广,但产量不多。藻体较大,适宜人工养殖的种类有5种。我国主要养殖种类在北方有G.amansii,在南方G.pacificum。 一、石花菜的生物学特征 石花菜生长的适宜水温为8℃以上,最适水温为20℃—28℃,养殖海区在1年中8℃—20℃的时间不应少于70天,尤以15℃~20℃的天数越长越好,可保证石花菜的快速生长和高产。 石花菜在适宜的水温中对光线有极大的适应能力。石花菜能利用深水微弱的太阳光,可以生存于其他海藻不易生活的深水区,实际上石花菜对强光的利用更为有效,光照时间越长,石花菜生长越好。所以不要选择海水混浊的海区,筏式养殖应对平面浅养为好。 石花菜属好浪性海藻,喜欢生活在开放的岬角、岛屿、岩礁的向浪方向。这种生态习性一方面是生理特性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排除附着物的一种方法。因此养殖石花菜的海区应选择有经常性的波浪,尤以有涌浪的海区为最好,但也应避免过大的风浪,以免影响出海作业和筏架、苗绳的安全。 石花菜虽然能在贫瘠海区正常生长,完成其生活史,但人工养殖则需要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增长量。所以,选择水质澄清、沉淀物少,营养盐含量丰富的海区为好。石花菜藻体呈紫红色,假根黑色,藻体扁平,呈羽状分枝,成互生或对生,分枝越到顶端越细小,直立丛生,一般高10~20cm石花菜的种类主要有:小石花菜藻体矮小,密集错综地生长在一起,甸甸于岩礁。大石花菜为亚热带性海藻,分布在浙江、福建,藻体紫红色,软骨质,高可达10—30cm。中肋石花菜藻体暗紫红色,假茎有中肋突起,分布在福建、台湾等省。细毛石花菜藻体假茎较细,直立丛生,分布较广,我国南北方均有。 石花菜的生活史已清楚,石花菜有两个外形相似但实质上是不同的世代,即配子体世代和孢子体世代。还有第三个世代,是寄生于配子体上,称为果孢子体。四分孢子体在繁殖期分枝顶端形成膨大长卵形的四分孢子囊,四分孢子成熟后放散,萌发成雌雄配子体。雌雄配子体在外形上相同,成熟后精子随着海水流到雌配子体生殖器官上受精。果孢子体放散出果孢子,萌发成孢子体。 二、石花菜的养殖和管理 石花菜在生产上可行的养殖方法,迄今只有以劈其营养枝为苗种,夹在绳子上进行筏式养殖,称为“分技筏养”而“孢子养殖”在技术上已过生产关,但还存在经济效益的问题,尚未推广。 依据海区条件和石花菜的生长特性,可分为春茬、夏茬和秋茬三季养殖。 (1)春茬利用春季石花菜生长的低温期进行养成,海洋动物的繁殖季节主要在春末夏初,动物性附着物的危害要到春茬养殖的后期才能形成危害。因此,选择石花菜生长的低温期8℃~20℃时进行春茬养殖,可以避免许多附着物的危害;解决石花菜的苗种有多种方法,其中采捞自然海区种苗是目前人工养殖石花菜行之有效的方法。应采捞深水生长的石花菜榨苗种,或者从附着物少的海区采捞无附着物的石花菜,这样可以减少处理上的麻烦。苗种上的附着物主要是杂藻,常见点叶藻,对丝藻等,是石花菜,在越冬时附生的。 石花菜的分生能力极强,将整株藻体分切几株,经过7—10天,切段的旧枝上又会长出新技。利用这一特性可用类似海带夹苗的方法,将石花菜苗夹于苗绳上进行浮筏式养殖。 (2)夏茬夏茬是石花菜高温期中的养殖,夏季光线强,日照时间药长,石花菜生长快,7月上旬到中旬是春茬的收获期,也是夏茬口的放养期,因而最好用春茬收获后的夏茬作夏茬养殖的种苗,夏季附着生物多,容易受到危害。 夏茬的苗种只有1种,即春茬养殖后留下的石花菜,苗种上主要是动物附着物多,杂藻较少,其中以三胞苔藓虫和棍螅为主,清洗方法以踩洗和碾压较为有效。 (3)秋茬秋季海水温度从25℃—28℃下降到20℃以后,多数附着生物停止繁殖,而喜温性的多管藻、浒苔等杂藻仍能附着在石花菜上,但数量不多因此,在秋季海水温度下降到20℃—8℃的过程中是石花菜秋茬养殖的适温期。 秋茬的苗种有自然苗和夏茬苗两种,主要附着物亦为棍螅、苔藓虫等,处理的方法也以踩洗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