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

2025-4-27 19:16|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42| 评论: 0

摘要: 摘要本文报道了在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方面进行的相关试验,研究了培育过程中的放养密度、底质、饵料等与青蛤生长的关系,取得了理想的培育结果,经68天培育,苗种平均规格由0.22lcm长至1.105cm,平均增重达226倍。 ...
摘要本文报道了在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方面进行的相关试验,研究了培育过程中的放养密度、底质、饵料等与青蛤生长的关系,取得了理想的培育结果,经68天培育,苗种平均规格由0.22lcm长至1.105cm,平均增重达226倍。

关键词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

目前,青蛤工厂化育苗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对后续的苗种中间培育技术的研究还进行得较少,将人工繁育而成的青蛤幼苗培养至lcm以上的大规格苗种仍是苗种生产的难点。可直接用于滩涂养殖的大规格苗种的缺乏已成为制约青蛤养殖产业发展的关键因子。

本文报道了在青蛤大规格苗种培育方面进行的相关试验,研究了培育过程中的放养密度、底质、饵料等与青蛤生长的关系,取得了理想的培育结果,经68天培育,苗种平均规格由0.22lcm长至1.105cm,平均增重达226倍。根据实验结果,结合相关报道,总结了池塘高密度培育青蛤大规格苗种的技术要点。

1.材料与方法

1.1青蛤苗种在浙江省乐清一育苗场进行青蛤工厂化人工育苗,在室内水泥池中培育出平均重量为46万粒/kg的稚贝,平均规格为0.221cm。于2002年7月28日运送2.15kg苗种至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吕四中心基地,并将其筛选、分为100万粒/kg及40万粒/kg两种规格。

1.2培育池A池长67m、宽4m的长条形池1只,培育水深35CM-40EM,泥沙质底;长25m、宽6m的长条形池3只,培育水深35-40eM泥质底。

1.3海水提外海区打入,经二级沉淀后使用。试验期间比重变化范围:1.011-1.021;水温变化范围:21℃-36.5℃。

1.4饵料为人工培养的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3011、异胶藻、微绿球藻、盐藻、巴夫藻等藻液及面包干酵母。

2.技术措施与结果

2.1高密度培育

将培育池A进行翻耕,分为50m2、50m2、50m2、120m2四个区域,于7月28日将规格为100万粒/Ks的青蛤苗分别以10000粒/m2、6000粒/m2的密度播入两块50m2的区域;将规格为40万粒/Kg的青蛤苗分别以5000粒/m2、3000粒/m2的密度播入50m2及120m2的区域。

青蛤苗播入后加海水至35cm深。每日8:00排水10cm,再加入人工培育的牟氏角毛藻或球等鞭金藻液10cm。池内每4m2设一充气砂头,培养期间(7月28日—9月3日)每日早晨及中午充气1小时。高温期间浒苔、水云等极易繁生,每日及时将其捞除。

培育至9月3日,将A池中各区域的青蛤苗分别刮出、筛洗,在筛选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现死亡。

2.2青蛤苗种生长率测定

自7月28日青蛤苗种放入A池培养起,每日定时检测记录水温及海水比重,每十天取样一次,检测蛤苗的平均规格及重量。9月3日将青蛤苗种从A池中刮出后,部分移入预先处理好底质的B组池中疏养,培育密度为2000-2500粒/m2。

2.3不同底质生长试验

试验分为5组,每组设2个重复。试验容器为直径30cm、高12cm的塑料圆盆。五组底质分别为:全砂、1/4砂+3/4泥、1/2砂十1/2泥、3/4砂十1/4泥、全泥。其中砂为粒径0.5~lmm的建筑用黄砂,泥为取自稻田的熟土。所有底质经KMnO,浸泡消毒后放入塑料盆内,底质厚度为5cm,盆内海水深度为5cm。每只盆放青蛤苗30只,分别测量记录其规格及重量。

试验期间水温变化范围在21℃~26℃,海水比重控制在1.010,每日8:00将盆内海水倒出,再加入4cm的沉淀海水、lcm的牟氏角毛藻液。试验自9月29日开始,培养15天,于10月15日结束。

2.4不同饵料投喂效果试验

试验分为8组,每组设2个重复。试验容器为直径30cm、高12cm的塑料圆盆,试验底质均为泥质,经KMn04,浸泡消毒后放入盆内,厚度为5cm。盆内海水深度为5cm,每只盆内投放青蛤苗30只,分别测量、记录其规格、重量。

其中:7组试验投喂的饵料分别为: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3011、异胶藻、微绿球藻、盐藻、巴夫藻等藻液及面包干酵母,另设一组为空白对照,不投喂饵料。

试验期水温变化范围在21℃-26℃,海水比重控制在1.010,每日8:00将盆内海水倒出,加入3cm深的沉淀海水后再分别加入饵料。饵料投喂以超出青蛤苗日摄食量为原则,即在第二天换水时海水中仍有藻色,不使饵料投喂量成为试验中的限制因子。其中,酵母组的日投喂量为10x10-6,对照组每日只换加沉淀海水。试验自9月29日开始,培养15天,于10月15日结束。

3.小结与讨论

3.1从表1可以看出,在培养密度为3,000粒/m2-10,000粒/m2的范围内,青蛤苗种的增长倍数差异很小,且都生长良好,基本上没有死亡损耗。说明了至少在达到1万粒/kg规格之前,青蛤幼苗的高高密度培育是可行的,这为青蛤大规格苗种的集约化生产提供了实验支持。

3.2青蛤苗种的生长速率测定表明,其平均壳长旬增长率及平均体重旬增长率明显呈现前期增长速度较快、后期相对缓慢的现象,这与邱兆星等在泥蚶苗种的培育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相一致。就本试验的青蛤苗种生长而言,这个分界规格约为1万粒/kg这提示我们必须更为重视前期的培育管理。

3.3在为期15天的不同底质培养试验中,我们可以看到青蛤苗种对底质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在不同底质中的存活率都是100%,且都能保持良好的生长,其中,以泥砂质的底质为最佳,这与于业绍等的研究报道基本是一致的。但在本次底质培养试验及池塘培育试验中,青蛤苗种在纯泥底质中培育同样是有很高的存活率和良好的生长状况,不支持以往在软泥底质中存活率仅40%的结论。

3.4在不同饵料投喂试验中,各试验组的存活率都为100%。青蛤为非选择性的滤食贝类,生长结果表明了多种单胞藻饵均是青蛤苗种培育适口饵料,这和于业绍等的研究结论相一致。本试验中,以牟氏角毛藻、球等鞭金藻(3010)、巴夫藻的培养效果最佳。在实际的贝类苗种生产中,由于连续阴雨等原因造成单胞藻饵料的缺乏是影响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干酵母作为饵料的试验结果对人工代用饵料的研究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在这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对青蛤苗种培育产业化的发展是极具价值的。空白组的苗种同样具有100%的存活率并具有一定程度的增长。与于业绍等报道的结论不同的是,本次实验可以排除暗沉淀水中含有微藻的可能性,相信是由于所用的培养底质中带有一定数量的底栖微藻的原因。

3.5在本次研究的池塘培育过程中,青蛤苗种的存活率95%以上,整个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死亡现象(刮苗、筛选过程中的机械损伤导致的除外)。同时,青蛤苗种状况良好,增长迅速。根据本研究的试验结果及实际培育操作,结合相关的报道,池塘高密度培育青蛤大规格苗种有如下几个要点。

3.5.1较适的生态条件水温:15-33℃,海水比重:1.010-1.025,pH值:7.5-8.5,DO:》5mg/L,底质:砂泥质。

3.5.2底质的处理在苗种投放前,要对底质进行细致地粉碎、耙耘、平涂处理,保持底松软、畦面平滑,以利于青蛤幼苗的潜居和管理。

3.5.3投放苗种及投放规格培育开始时以投放50万粒/kg的规格为宜,投放密度可控制在5000粒/m2。苗种较小时可采取浅水(10cm左右),带水泼撒,苗种较大时则要露畦干撒,使苗种分布均匀。

3.5.4分养当苗种增长到一定规格时必需适时疏散分养。在实际生产中以每月刮苗、筛选、疏分一次为宜。

3.5.5饵料供应在实际生产中可在培育池附近开挖适宜规模的池塘,定期接入藻种,施肥肥水以满足苗种的饵料需求。若遇连续阴雨等情况使单胞藻繁殖受影响,肥水不能满足供应,则可补充5x10-6浓度左右的干酵母、生淀粉等代用饵料。另外,可利用鱼、虾养殖池塘排出的肥水,一方面满足了青蛤苗种的饵料需求,同时又净化了水质,生态效益显著。

3.5.6水温、盐度调控通过改变水位、增加换水量、流水培育等措施将水温、盐度调节在适宜的范围内。

3.5.7敌害防治浒苔、水云等的过度繁生在青蛤苗种培育过程中最具危害,要随时捞出,避免其过度蔓生。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