锯缘青蟹(ScyllaserrataForskal)隶属节肢动物门,甲壳纲,十足目,梭子蟹科,青蟹属。其分布较广,在温带、亚热带均有分布,我国的上海以南沿海均有分布。为把青蟹这一优良品种引到北方,1996年我所承担了山东省科委的科研项目“青蟹引进技术的研究”经6年的研究探索,圆满完成课题下达的各项科研指标,本文就1997年锯缘青蟹的精养及与中国对虾混养情况总结如下。 1.基本情况和主要技术 1.1、池塘情况利用本所现有的对虾养成池进行青蟹的精养及与中国对虾的混养试验。精养池塘1个,规格为1.5亩,深1.8米;混养池塘3个,规格各为4亩,深为2.5米,所有养殖池塘均为土底石壁,无专门的防逃设施。 1.2、清池进水4月中旬,抽干池水,清除污泥,每亩池塘用50kg漂白粉全池泼洒,7—10天后用60目筛网进水1/5—1/2,少量纳水,以尽快提高水温。 1.3、苗种来源及放养青蟹种苗是我所用96年从温岭购进的种蟹经越冬后,自己育成的苗种。1997年5月9日放入背甲宽为0.9cm,平均重量为0.1444g的期幼蟹3000只,中国对虾苗2cm。 1.4、设置隐蔽物精养池塘池底放置波纹玻璃钢瓦及脊瓦作隐蔽物,供各生长期的青蟹隐藏用,以减少蜕壳时的相互残杀,提高养殖成活率。 1.5、养成期水质管理精养池塘每个潮汛换水,前期只往池内添水,池水加满后,开始往外换水。在高温雷雨季节,暴雨过后,盐度突降,应加大换水量,混养池塘与其它对虾养殖池管理措施相同,采用半封闭式,仅添加消毒水,待高温期对虾发病高峰期过后水温降至20℃以下进行换水。整个养殖期间水温10.4—32.8℃,PH值为8.4—10.4,盐度为14.8-30‰. 1.6、投饵精养池塘每天早晚投喂小杂鱼、扇贝裙,放苗初期投饵率为200%。随幼蟹长大,投饵率逐渐降至50%,待青蟹背甲宽达8~15cm时,投饵率为8%~10%。混养池塘以对虾投饵量为准,考虑青蟹,适当加大投饵量,但绝对禁止投喂鲜活鱼、虾、贝类。 2、结果 出池时间为10月28日一11月25日。青蟹的出池方法采取抽干池水,逐个起捕计数,共收获青蟹915只,总回捕率为30.5%,对虾用拉网法收获,共收获交配虾11900尾,不交尾及雄虾17000尾。 3.经济效益分析 3.1精养池塘共出青蟹172kg,产值为26400元,除去成本(包括种苗、饵料、水电、人工等)费用共计10500元,纯利润为15900元,折合亩利润为10600元。 3.2混养的3个池塘共出池青蟹190kg,交尾亲虾11900尾,不交雌虾及雄虾17000尾,总产值为378750元,总成本为55600元,利润323150元,折合亩利润为26929元。 4分析与讨论 4.1由以上结果表明,锯缘青蟹在北方地区实行池塘养殖是完全可行的,且经济效益极高。但需要说明的是混养池塘的利润每亩达近2.7万元,与中国对虾交尾虾售价较高(23元/尾)有关,即使是出售中国对虾商品虾,每亩利润仍在万元左右。 4.2青蟹可清除体弱的病虾,有效切断WSSV病原水平传播途径,大大降低中国对虾WVSS病的发病率,从养成结果比较,混养池塘效益较精养中国对虾效益高,且培育出的亲虾个体大、健壮。 4.3青蟹与中国对虾混养时其放养密度以每亩150~200只为宜,混养时青蟹密度过大,由于不单独投饵,导致对虾回捕率低;放苗密度过小,则起不到充分利用池塘及清除病虾的作用,精养时放苗密度以1000~1200只为宜。 4.4青蟹的池塘养殖在推广过程中发现,在夏季雷雨高温季节,缺氧时青蟹有逃跑现象,因此在普通虾池进行养殖时,应采取防逃措施。 4.5在北方地区青蟹的收获季节以10月底前收完为最佳,防止因频繁冷空气的袭击而导致成蟹冻死在池塘中,无法收获,失去商品价值。 4.61997年青蟹在北方地区养殖获成功后,我所一直进行该项目的实施工作,继续进行青蟹的精养及与中国对虾混养,效果一直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且该技术迅速推广到周边地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