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Pseudobagrusfulvidraco)属鲶形目,危科,黄颡鱼属。其体色艳丽,肉质细嫩鲜美,营养丰富,无肌间刺,可食部分大,不易死亡,适温范围广,是一种可开发的新型养殖品种。1998年12月邗江县长江系家鱼原种场从本场的东夹江中搜集了近1000尾Ⅱ龄种鱼,并于第二年进行了繁殖试验,至2000年11月,经过近两年的繁殖与饲养,获得了成功,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 一、生物学特性 黄颡鱼为广布性鱼类,也是一种广谱的肉食性鱼类。食物中包括小鱼、虾,跌落水中的陆生昆虫和各种水生昆虫、糠虾、小型软体动物和其它无脊椎动物。幼小的黄颡鱼以摇蚊幼虫为主要食物。到了冬季,食物以小鱼较多,而底栖动物就相应较少。黄颡鱼一般Ⅱ龄性成熟,性成熟的个体雄性大于雌性。 生殖季节在5月上旬至7月中旬,雄鱼有营巢的习性,雌鱼产卵后,雄鱼守在产卵巢附近护卵。黄颡鱼适宜繁殖水温23~30℃,产卵活动在夜间进行,每尾鱼怀卵量2000~3600粒。黄颡鱼受精卵略呈黄色,粘性,卵径2毫米左右,水温23—28℃时,经50~62小时孵出幼苗。幼鱼在沿岸摄食,冬季至深水处越冬。I龄鱼体长可达8厘米,Ⅱ龄可达16~20厘米。黄颡鱼体重以100克左右最多,最大个体可达500克以上。 二、繁殖技术 黄颡鱼的繁殖可采用自然产卵和人工催产两种方法。 1.自然产卵自然产卵的亲体,在每年的4月份将雌雄按1:1的配比投放到经彻底消毒的小池塘中,池塘内适当投放一些树枝、聚乙烯网片等杂物供亲鱼产卵。产卵池亩投放亲体50公斤,同时要投喂一些小鱼、小虾以强化培育。正常在5月上、中旬亲鱼开始配对筑巢交配产卵。由于黄颡鱼有护卵的习性,繁殖时一般在原池中孵化,也可以将卵收集起来集中孵化。 2.人工催产人工催产的药物一般采用PG、HCG、LRH—A或DOM。对性成熟较差的个体采用两针注射,针距为24~26小时。对成熟度较好的个体采用一针注射,效应时间为20~30小时。注射部位以胸绍基部为佳,也可以在背绍肌:肉注射。注射后将鱼放人产卵池中待产,并定时进行流水刺激。特别是在产卵前1小时至产卵结束前,应不间断地进行微流水刺激,以促使亲鱼集中产卵。待亲鱼产卵结束后,应将受精卵收集到孵化桶中孵化。受精卵经5~7天孵化后,幼苗可下塘培育。 三、养殖技术 1.鱼种培育 (1)池塘准备鱼种培育池以0.5~亩为宜,水深1.5来左右,应彻底清淤消毒,池塘进排水方便。投苗前每亩施;腐熟的畜禽粪200~00公斤以培育一定的水色。 (2)放苗亩放苗40万~50万尾。如果是培育乌仔或夏花出售,亩放苗可加大到80万—100万尾。待鱼苗长到1厘米以上时,进行分塘饲养。 (3)投饵刚故人苗的池塘,每天每亩投喂10公斤黄豆打成的浆,早、中、晚各一次,以傍晚为主,投喂时间为7~10天。投饵应根据鱼的吃食情况及天气、水质等状况作适当调整。 2.成鱼养殖黄颡鱼的成鱼养殖有以下几种模式:池塘主养、大水面混养、网箱混养、池塘混养、围网养殖等。 (1)鱼种放养鱼种的放养密度随养殖模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通常大水面混养、网箱混养,亩放每尾20~30克的鱼种1500~2000尾;池塘主养亩放每尾20~30克的鱼种1万—2万尾。 (2)饵料投喂投喂以动物性饵料为主,植物性饵料为辅。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池鱼重量的3%左右。主要饵料有野杂鱼、螺蚬、蚯蚓、畜禽下脚料,也可以投喂配合饲料。配合饲料中粗蛋白的含量一般不低于40%。 (3)日常管理黄颡鱼一般不耐缺氧,在养殖初期每半个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4—1/3,后期可每月换水一次,保持池水活爽,促进鱼类生长。 四、常见疾病预防 1.水霉病主要发生在受精卵的孵化期。水霉寄生在死卵上,卵表面呈绵毛状,继而绵毛状菌丝包裹起相邻的活卵,使其窒息而死。用4毫克/升的孔雀石绿流水洗浴即可预防和治疗此病。 2.细菌性鳃病该病是由一种粘液细菌引起的,一般幼苗易患此病。病鱼无食欲,多在池边水面缓游,鳃丝粘连在一起,常引起大量死亡。治疗主要用1毫克/升60%漂白粉液全池泼洒。另外,适当稀放可有效地预防此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