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水鱼类人工繁殖研究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的,40多年来,我国海洋渔业科技工作者先后对多种海产鱼类进行人工繁殖研究,其中40多种鱼类获得催产孵化成功,并达到批量生产水平。目前,育苗总体水平达到单位年产100万尾以上的种类有石首鱼类的大黄鱼、鮸状黄姑鱼、梭鱼、牙鲆、大菱鲆、花尾胡椒鲷等;年产10万-100万尾的种类有真鲷、黄鳍鲷、平鲷、黑鲷、尖吻鲈、花鲈、斜带髭鲷、鲻鱼、中华乌塘鳢、黄盖鲽、斜带石斑鱼、卵形鲳鯵、褐毛鲿、军曹鱼、高体蛳等;年产10万尾以下的种类有大海马、赤点石斑鱼、青石斑鱼、巨石斑鱼、鲑点石斑鱼等;仍在攻克育苗难关的种类有驼背鲈、鳗鲡、鲥鱼等。 据统计,我国海水鱼苗人工孵化能力与淡水鱼类相差达枷多倍。造成差异的原因除了养鱼面积的差异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前,沿海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低,生产设施落后,出口渠道不通。近二十多年来,国家综合实力提高,对外开放,群众消费水平提高,才可能有大的市场需求。 (2)自然种苗资源状况 海洋鱼类种苗资源相对较为充足,而且种类多样化,尚未形成当家品种,基本上是有什么苗养什么鱼,或哪种鱼价好就养哪种鱼。 (3)海水鱼类生物学及繁殖生理生态特性 海水鱼类栖息于海洋或深海岩礁,洄游种类的洄游路线为:近岸←→深海或大洋,不少鱼类至今还无法确定其产卵场,因而无从研究其繁殖生态特性,影响因子除了水温和水流之外,还有盐度、水深、压力等,这种差异使得海水鱼苗培育场的选址非常重要,条件要求更苛刻。 (4)发育速率 海水鱼类的初孵仔鱼发育速率远不及淡水鱼类,仔鱼孵化后需经1个月左右的时间完成变态进入稚鱼期,而淡水四大家鱼仅需13d即可完成变态进.人稚鱼期,发育速率的这种差异,使得不少海水鱼类的种苗生产时间延长,工作强度加大,生产成本提高。 (5)早期仔鱼的口径和开口饵料生物 海水鱼类的初孵仔鱼在孵化后第3天开始转向外源性摄食,由于口径普遍较小,加上不少种类的育苗都在水温较低的冬、春季进行,使得早期仔鱼的开口饵料成为海鱼种苗生产中的一个关键问题。 (6)环境调控 海水鱼类,特别是一些洄游性、河口性种类如鲻鱼、尖吻鲈、遮目鱼等,在培育期间需逐步由高盐度的海水向咸淡水过渡(即淡化),以适应中间培育和养成地区水域的盐度。因此何时开始淡化以及淡化的速率等技术问题以及育苗的工艺流程都比较复杂。 (7)饵料营养加富 我国淡水鱼类育苗生产采用的是肥水鱼育苗法,即在未放养鱼苗前先在池塘投放一定数量的草类或绿肥进行沤肥,使池塘内的天然饵料生物迅速生长与繁殖,以供鱼苗摄食。海水鱼目前多采用工厂化高密度育苗育,需采用营养加富法连续生产大量的轮虫,即用酵母培养轮虫,然后将这些轮虫再一次使用小球藻进行二次培养12-24h后才投喂给仔鱼吃食。同样,对卤虫无节幼体也要进行8-12h的营养加富处理。这使海鱼种苗生产工艺比较复杂。 (8)性转变和繁殖生态 在一些海产经济鱼类中,雌性和雄性之间存在不同的生长率或成熟时间,如石斑鱼类为雌雄同体雌性先熟,而一些鲷科鱼类(如黄鳍鲷、黑鲷等)则相反,为雌雄同体雄性先熟,这种现象在淡水养殖鱼类中较为少见。还有一些种类,如鲻鱼,其雌性在淡水池塘中经几年的养殖,性腺能够发育成熟,而雄鱼的性腺则始终无法发育。以上两种情况使得在对一些海水鱼类进行人工繁育时,经常会碰到雌雄发育不同步的棘手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