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至2003年,我们鲇鱼山水库进行了为期三年的黄颡鱼池塘主养试验,取得了一些经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试验材料 ㈠池塘条件 用于试验的池塘面积为4800m2,池深2.5m,最大蓄水深度为2.0m,池塘为东西方向,长方形(120mx40m),池底平坦为砂壤土底质,池塘底泥平均厚度为20cm。 ㈡水源条件 池塘进、排水方便,水源为水库压力井井水,pH值为7.0--8.0,水质清新、无污染,溶氧充足,符合国家饮用水标准。 ㈢饲料条件 黄颡鱼为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主要以浮游动物、水生昆虫、小鱼、虾等水产动物为食,我们在试验中采用自制的人工混合饲料,其方法是将水库的小鱼、虾加少许食盐煮熟后,与豆粕、豆腐渣、米皮糠等植物性饲料搅拌均匀后做成人工混合饲料。该饲料蛋白质含量在40%以上,脂肪含量在8%以上。 2、试验方法 ㈠鱼种投放 ①鱼种放养前的准备 鱼种放养前20天,用茶饼和生石灰对池塘进行混合消毒,每亩用茶饼25kg,生石灰150kg,化水后全池泼洒;池塘消毒一个星期后,亩施用鸡粪等有机肥500kg,以培养大型浮游动物。 ②鱼种放养 放养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初,放养密度根据池塘条件、管理水平、饲料供应条件而定,试验池放养密度一般为2000尾/亩,放养鱼种规格为平均15g/尾左右,同时?昆养规格为15cm左右的花、白鲢,混养密度为400尾/亩,鱼种放养时使用30x10-6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洗、消毒鱼种15分钟。 ㈡日常管理 ①水质管理。黄颡鱼喜欢高溶氧、水质清新的水环境,我们认为,搞好水质管理是促进其快速生长和提高饵料转化率的关键。当鱼种刚投放时,保持池水深度为60--80cm,有利于提高水温和促进大型浮游动物的繁殖;一般每星期注入新水一次,高温季节每3天注入新水一次;池塘配备1.5KW叶轮式增氧机一台;每隔20天左右,用25kg/亩的生石灰改善和调节水质。 ②投喂方法 设置饵料台。池塘四角各设一个饵料台,饵料台距离池边2m,饵料台的架设方法是用四根2m长的树干垂直竖立在池塘水体中成2mx2m的正方形,然后将石棉瓦固定在树干上,石棉瓦距离池底30cm,喂食时,将饲料抛在饵料台的中间。 驯化。鱼种投放后,即可开始驯化,将小杂鱼加少量食盐煮熟后和其他混合料拌匀后捏成团状,抛在饵料台中央,另外再在饵料台周围撒一些小杂鱼,驯化半个月时间后,就可投喂人工混合饲料,每天投喂四次,分别为上午8时、12时,下午3时、6时。 ③日常管理 我们在日常管理上坚持“四定一勤”的原则:“四定”一是“定质”,不任意改变饲料的品质与数量,且保证混合料的蛋白质的含量在40%以上,并加入适量的土霉素、大蒜素、光合细菌等添加剂,同时杜绝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二“定量”,日投饵量一般为存塘鱼总重量的4%--6%,并根据水温、水质和鱼的吃食情况适度增减。三“定时”,一般日投喂四次,分别为上午8时、12时,下午3时、6时;四“定点”,投喂时一定要将饲料抛在饵料台上。“一勤”是“勤清洗饵料台”,饵料台使用一段时间后,饵料中的鱼鳞、鱼刺及残饵等物质要定期清除,另用高锰酸钾消毒并晒干后使用。 在鱼病防治方面,我们分析一方面由于黄颡鱼抗病力强,另一方面由于平时操作仔细,注意水体消毒,饲料中添加抗生素、有益细菌等原因,所以,病害发生较少。 3、试验结果 ㈠从4月份开始养殖至8月份,大部分黄颡鱼的规格已达100g/尾以上,最大个体300---400g,这时候即开始“捕大留小”,均匀上市,捕捞方法可用“地笼”网抄捕。12月份进行干塘捕捞(捕捞网具最好用20目聚乙烯网片,以免网目过大卡伤黄颡鱼的硬鳍)。 ㈡养殖产量(以2003年为例),池塘面积4800m2,共生产黄颡鱼2124kg,平均亩产295kg,成活率为90%,平均个体重163g。最大体重410g,鲢、鳙鱼产量共900kg。 ㈢(以12003年为例),共生产黄颡鱼2124kg(平均售价20元/kg),鲢、鳙鱼产量900kg(平均售价5元/kg),总收入46980.00元,亩均收入6525.00,扣除鱼种、鱼药、饲料、水电、人工等直接生产成本18987.00元,总盈利27993.00元,亩均盈利3887.92元,投入产出比为1:2.47。 4、小结与讨论 ㈠试验表明,池塘主养黄颡鱼可进行高密度精养,且养殖效益比较好。 ㈡采用80:20养殖模式,搭配20%左右的花、白鲢,不仅可调节和控制水体的肥度以提高饵料转化率,降低饵料成本,而且可增加主养黄颡鱼的产量。 ㈢因黄颡鱼性情温顺,喜静、趋暗、怕光,故池塘主养黄颡鱼不宜搭配鲤、鲫等底层鱼类。 ㈣我们配制的混合饲料简单易得,捏成团后,抛到固定的饵料台,可使鱼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摄食。 ㈤黄颡鱼能耐低氧,其“耗氧率”随鱼体体重的增加而略微减少,但“窒息点”却随鱼体体重的增加而明显上升,所以,高密度精养时,必须勤换水,勤开增氧机,以保持水体充足的溶氧。 ㈥黄颡鱼体表光滑无鳞,皮肤较嫩,加之身上有三根粗长带齿的硬刺,受惊时用力外张,所以,拉网捕捞、分级转运时,操作要仔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