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蟹池青苔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2025-3-8 08:51|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102| 评论: 0

摘要: 青苔亦称青泥苔,是双星藻、转板藻、水棉等丝状藻类的俗称。池塘、网箱、鱼、虾、蟹及贝类体表有大量青苔生长时,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青苔,春季温暖时开始繁殖生长,平期如毛发一样附生池底。颜色深绿,当大雨过后 ...
青苔亦称青泥苔,是双星藻、转板藻、水棉等丝状藻类的俗称。池塘、网箱、鱼、虾、蟹及贝类体表有大量青苔生长时,会严重影响生长发育。

青苔,春季温暖时开始繁殖生长,平期如毛发一样附生池底。颜色深绿,当大雨过后,天气晴好,水温合适,青苔就大量繁殖,好似罗网悬张于水中。衰老时变成棉絮状飘浮于水面,颜色呈黄绿色,乎感滑腻。

一、青苔发生的主要原因

1、蟹池冬季存有积水,开春没有排干,未进行清池、消毒。

2、三四月份放养虾、蟹苗前纳水,没能肥好池,致使水过清引起的。

二、青苔对虾、蟹养殖的作用

1、青苔本身可以作为养殖对虾、蟹的饵料,虾蟹从小苗开始就喜欢摄食青苔。

2、青苔是一些如单齿蛤、蜾赢蜚等的良好栖息场所及载体,可以间接的为对虾、蟹提供丰富的天然活体饵料。

3、青苔本身又为虾、蟹提供匿身的场所,可防止敌害生物的侵袭,提高虾、蟹苗养殖成活率。

三、青苔在虾、蟹池内大量繁殖,其主要危害有:

1、严重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虾、蟹池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遭到破坏,水质变得清瘦。虾、蟹池混养的贝类以摄食底栖藻类和有机碎屑为主。水质清瘦,贝类无以为食,影响贝类的生长。

2、当青苔在虾、蟹池大量繁殖,青苔会遍布全池,至衰老时丝体断离池底,浮在水面,起水后的虾、蟹一旦蹦到青苔上,由于青苔如棉絮状,虾、蟹无法挣扎出来,被藻丝缠住影响其觅食只能活活地干枯死掉。从而使虾、蟹的生长受阻,成活率降低。青苔丈量繁殖盖住泥涂,底部养殖的贝类会因此窒息而死,其它养殖的负、虾、蟹等产品也会窒息而死。

3、随着水温、气温的升高,青苔在池中泛起死亡,被风吹到池角或沉底变黑,散发出一股恶臭味。其在分解过程中产生硫化氢等有毒气体,提高了池中氨氮含量,降低了水中溶解氧含量,会造成养殖水产品中毒、缺氧死亡。

四、控制虾、蟹池青苔生长的建议措施:

青苔产生后,采用一些药物可以杀死青苔,但容易对其它养殖品种造成危害和产生副作用。我们在养殖前期及养殖过程中采取了一些相应措施,能有效地控制了青苔在虾、蟹池内的生长。

1、冬季养殖品种起捕完毕以后,排干池水注意不要积水进行搁池曝晒冰冻,并用生石灰按10-20kg/亩全池撒放。

2、虾、蟹池底涂要做平整,不生泥块,清除杂质、柴草,减少青苔附着生长的机会。

3、在虾、蟹池进行养殖之前,提前半个月纳水浸泡池塘并排放数次,再纳足池水,用20ppm的茶籽饼进行清塘,杀灭有害的鱼类杂质,且不排放。施下茶籽饼以后,池水透明度降低,并能使单胞藻类迅速繁殖,有肥水培养藻类的作用,可抑制青苔的长生萌发。一星期以后茶籽饼毒性即会消失。此后苗种的放养均可采用带水投放的办法,不使池水流失。在养殖前期可视水色变化情况,追加施肥或换水来调节池水,使池内藻类的繁殖达到一定密度。这样既可使青苔不发生,又能促进鱼、虾、蟹、贝健康生长,效果十分理想。

4、采用人工捞除的办法。两人用竹竿夹着青苔卷起,可以把旺盛的青苔卷得比较光。也可用专门的苔耙和网捞或排干水均可进行捞除。

5、青苔大量死亡腐烂,对底质造成污染之后,应采用换水或用光合细菌。每15天-20天按每亩5公斤施用光合细菌,这样当青苔腐败后,由于光合细菌的作用,可防止青苔对对虾、蟹及池底的污染及不良危害。

五、不同时期虾、蟹池中出现青苔后的处理方法:

1.当虾、蟹池未放虾、蟹苗而出现大量青苔时,排干池水注意不要积水,进行搁池曝晒,并用生石灰按10-20kg/亩全池撒放,将青苔杀灭,然后纳水肥池。

2.当虾、蟹池已放养虾、蟹苗而出现少量青苔—时,应尽可能地抬高池水水位,繁殖单胞藻,使池水肥起来,让青苔繁殖不起来,抑制生长。

3.当虾、蟹池己放养虾、蟹苗,青苔在池中又大量繁殖时,可采用人工捞除的办法。当捞除不干净时应使用药物清除:使用青苔清杀灭青苔,具有高效的杀灭青苔,丝状藻类的功效:对鱼虾蟹贝类无毒副作用;能明显改善水质。

用法与用量:每亩(水深1米),使用200g-250g化水均匀后全池泼洒(即每袋用2-2.5亩/1米水深)或按1:100比例拌土洒于青苔处,施用时将其与泥沙拌匀。

一般在使用杀青苔类的药物时,应注意在晴天溶解氧较高时泼洒,并要及时换水,当青苔较多时应分批(2-3次)使用,以免造成缺氧死亡的现象,拌砂泼洒的效果比化水泼洒的效果明显。使用时人应立于上风处尽量避免吸入。

4.青苔大量死亡腐烂,对底质造成污染之后,应采用换水或用光合细菌。每15天-20天按每亩5公斤施用光合细菌,这样当青苔腐败后,由于光合细菌的作用,可防止青苔对对虾、蟹及池底的污染及不良危害。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