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名、地方名] 鲁鱼、花鲈、鲈板、花寨、鲈子、大板、中板。 [形态特征] 体延长而侧扁,一般体长30~60厘米,体重400~8000克、眼间隔微凹。其间有4条隆起线。口大,下颌长于上颌。吻尖,牙细小,在两颌、犁骨及腭骨上排列成绒毛状牙带。前鳃盖骨后缘有细锯齿,隅角及下缘有钝棘。侧线完全与体背缘平行、体被细小栉鳞,皮层粗糙,鳞片不易脱落、体背侧为青灰色。腹侧为灰白色,体侧及背鳍鳍棘部散布着黑色斑点。随年龄增长,斑点逐渐不明显。背鳍2个稍分离。第一背鳍发达并有12根硬棘。第二背鳍由13根鳍条组成;腹鳍位于胸鳍始点稍后方。第二背鳍基部浅黄色,胸鳍黄绿色,尾鳝叉形呈浅褐色。鲈鱼因其体表肤色有差异而分白鲈和黑鲈。黑鲈的黑色斑点不明显,除腹部灰白色外,背侧为古铜色或暗棕色;白鲈鱼体色较自,两侧有不规则的黑点。 [分布、产季] 鲈鱼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黄海、渤海较多。为常见的经济鱼类之一,也是发展海水养殖的品种。主要产地是青岛、石岛、秦皇岛及舟山群岛等地、渔期为春、秋两季。北部湾每年的11月~竖年1月份为盛渔期。 [其他资料] 鲈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Japaneswseabass,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