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苗种培育 鲟鱼是目前地球上最古老和原始的辐鳍鱼类,为淡水上的大型鱼类之一,在分类地位上属鲟形目、鲟科。鲟科鱼类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名贵鱼类,每公斤售价可达500—700美元。我国的鲟鱼有8种:中华鲟、达氏鲟、白鲟、史氏鲟、达氏鲟、西伯利亚鲟、小体鲟和裸腹鲟。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巳开展了史氏鲟、中华鲟及人工杂交鲟等的人工繁殖和养殖技术的研究并取得了成功,我们根据这几年的养殖实践,参考北部地区的养殖经验和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将史氏鲟的仔鱼培养、饲料转化、成鱼养殖、病害防治等技术稍加总结,以供参考。 1、培育方法 培育池不宜过大,一般有水泥池和玻璃钢池两种,玻璃钢池直径2.0米,深度50厘米,供水方式采用表层笛式管或圆管供水,池中心有排水孔,水流均匀,水交换量—般在10—20升/分钟,流速很小。水泥池,可由圆形成方形,面积3—5平方米均可,采用莲篷头供水,池中心有排水孔,池底及池壁表层要光滑,池底无漏缝,培育池在使用前由2—4%的食盐水或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消毒。 水质必须符合养鱼用水标准,PH值在6.5—8.5之间,溶解氧在6克/升以上,水温在14—25℃之间。放苗前务必测量水温、PH值和氨氮。仔鱼孵出后宜在进入底栖生活以前放入育苗池中。仔鱼放养水温差不宜超过2℃。如温差过大应采取降温措施,放养密度为1500—2000尾/平方米。鱼苗刚放入培育池,是其生活史的敏感期,在行为上经历了从垂游到平游,从平游过渡到底层生活的过程,在过渡到主动摄食以前的仔鱼几乎不能克服水流,因此池内水的流速要小,流量控制在3—5升/分钟,水深控制在20—40米,同时,史氏鲟有明显的畏光性,应避免阳光直射,上方要有遮光设施,养殖水温为13—23℃,应保持水温稳定,不可波动太大。 当鱼苗长至全长2.1厘米时,仔鱼卵黄吸收完毕,即要开始投喂。史氏鲟的开口饵料可以是卤虫无节幼体、小型枝角类、轮虫等,开口两天后可改为剁碎的水蚯蚓,要少量多次投喂,最初10—12次/天,一周后改为8次/天。鲟鱼喜弱光,灯光下摄食积极,故夜间必须投喂,日投饵率在20%左右,以每次投喂略有剩余为准,史氏鲟的鱼苗培育也可直接用人工配合饲料开口,饲料的粗蛋白为45—50%,粒径在0.2—0.4厘米,日投饵率与投喂次数与生物饲料相同。 2、饲养管理应注意事项 (1)抓住时机投喂,在仔鱼大部分达2.1厘米时开口。 (2)保证投喂充足,防止互残,吞尾,但又要防止投饵量过多引起消化道炎症。 (3)保证池内溶氧在6毫克/升以上,水温16—25℃。 (4)投喂生物饵料应处理干净,用5%o的食盐水消毒半小时后方可投喂。 (5)由于鲟鱼有明显的畏光性,池上方尽量有遮光设施。 (6)史氏鲟鱼苗培育到3.5—4厘米后应及时分池饲养,降低密度。 二、鲟鱼养殖技术 1、幼鱼养殖 鱼苗长至8—10厘米的幼鱼时,便可开始转喂人工饲料,是史氏鲟养殖的关键阶段。 (1)幼鱼培育池 也采用玻璃钢池或室内水泥池,面积为3—40平方米,流水或静水均可,静水池应配增氧设施,水源等要求与苗种培育池一致。 (2)转饵 用生物饵料开口的史氏鲟幼鱼首先要经转口驯化才能摄食人工饲料,驯化方法为:用活饵磨浆后与人工配合饲料混合制成软颗粒后再用活饵浆浸泡晾干,可采用渐增加人工配合饲料(如鳖、鳗配合料)的含量,相应减少活饵的比例直至取消活饵的办法进行驯化,在此过程中生长停滞的鱼苗,应及时捞出再次投活饵后转口。 史氏鲟鱼种培育放养密度参考表 体重(克/尾)0.2—11—33—55—1010—3030以上密度(尾/平方流水池l000600400200120100m)静水池150120100706030 史氏鲟幼鱼的日投饵率、日投喂次数及粒径 体重(克/尾)0.2—11—33—1010—3030以上日投饵率(%)15—1010766—4日投饵次数10—88—6544料粒径()0.6—11—1.51.5—2.53—3.54.5 2、成鱼养殖 (1)水泥池养殖:可采用鳗鱼池或经改造的甲鱼池,面积100—400平方米均可,水深0.6—1.5米之间,一般采用半流水或配以增氧机,要求溶氧在6毫克/升,水温18—25℃。体长15厘米的鱼放养密度为50尾/平方米,体长为16—25厘米的放养密度为30尾/平方米,20—28厘米的为15尾/平方米,适时分选,投喂次数4—6次/天,饲料粒径也可不断增大,但以不超鲟鱼口裂的1/2为限。 (2)网箱养殖:鲟鱼可在水库中进行网箱养殖。采用双层网箱,在保证网箱内外水交换良好的基础上,侧网孔径必须达到防逃要求,底网孔径应小于饲料粒径。15厘米的鱼苗可放20尾/平方米,适时分选,投饵次数与投饵率可参照水泥流水池。 (3)池塘养殖:一般放养100克/尾以上的鱼种(体长30厘米),放养密度可在2000尾/亩,养成密度为500尾/亩,投饵可采用定点法,日常管理注意溶氧和预防寄生虫。 三、鲟鱼常见病防治法 1、烂鳃病 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及嗜水气单胞菌,病状主要表现在鳃丝肿胀,鳃片局部溃烂,鱼体瘦、无力,因呼吸衰竭而死亡。防治:选用优质水源、控制密度,及时分养,二氧化氯0.5-0.8ppm浸浴。 2、咬尾病 这主要是在鱼苗期饵料缺乏或密度太高时出现鱼体间相互咬尾,出现部分鱼尾巴断掉或拖一毛状水霉。治疗:先将病鱼捞出,避免感染;后分稀鱼苗,加大投饵量,用土霉素3pp和盐巴0.3%消毒鱼体。 3、大肚子病 肚子朝天,漂浮水面,腹腔积水或充气,解剖发现胃中食物多,由于消化不良嗜水气单胞菌引起。治疗:改善水体,增加水流,在料中加氟哌酸2-5g/kg料,干酵母0.8%,大黄0.3%,内服一周。 4、体白病 身体逐渐发白,体上无寄生虫,胃有食物,活力低,肝脏淡红,胆无色,病因可能是渗透压调节不平衡,代谢不正常,营养缺乏。治疗:盐巴0.3%药浴,内服多维Vc、Ve等和保肝利胆药。 5、肠炎病 病原为嗜水气单胞菌,发病时口腔出血,肛门红肿,鱼体消瘦,盐巴0.3-0.5%药浴,内服氟哌酸2-2.5g/kg料。 6、肿嘴病 一种细菌病,嘴肿,四周充血,肛门红肿,可能吃了变质饲料引起,或是池子底部不清洁引起,可通过改变环境内服多维等保健药增强体质来避免。 7、车轮虫病 鱼体弱,游动迟缓,体表点状出血,会随水流动,肠无食,严重时鱼苗大量死亡,镜检鳃上或体表有车轮虫。治疗:鱼虫净0.3-0.6ppm,药浴48小时以上,食盐0.5%药浴48小时,水温25℃以内,福尔马林40一50ppm药浴24小时。 8、小瓜虫病 病原为多子小瓜虫,常寄生在体表鳃。由于小瓜虫的白色包囊与鲟鱼骨板相似,一般很难观察到。病鱼表现为突发性不摄食,粘液分泌量增加等症状。治疗措施一般不采用药物,而是将池水温度提高到28-30℃之间,病害就会得到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