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水体污染的来源及防治

2024-12-19 10:06|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8| 评论: 0

摘要: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良好的水质可有效地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药物的使用,使所养出的水产品达到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现介绍一些常见的污染来源及其防治对策,仅供参考:一、污染来源养 ...
水是鱼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之一,良好的水质可有效地减少鱼类疾病的发生,从而减少药物的使用,使所养出的水产品达到无公害水产品的要求。现介绍一些常见的污染来源及其防治对策,仅供参考:

一、污染来源

养殖水体的污染来源可分为外源性污染和内源性污染(即养殖自身污染)两种。

外源性污染主要是指工业、农业和生活废物的污染。

养殖自身污染主要是指池塘的老化、残饵腐烂、药物污染和池塘污水的乱排乱放。

1、池塘老化:有部分养殖塘口因多年未清塘,池中淤泥多的已达1m多深,这给各种病原体以足够的繁衍生息的“温

床”,导致鱼类容易生病。高温季节淤泥中的各种有害物质会分解发酵,尤其容易污染水质。

2、残饵腐烂:由于养殖户片面地追求产量,随意增加放养量,随意加大投饲量,使饲料过剩,这些残剩的饲料腐烂而影响水质,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物污染量。

3、药物污染:水产品在养殖过程中发生鱼病时,养殖户由于缺乏用药知识,随意加大药物的使用剂量,甚至使用一些高毒、高残留的药物,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破坏了养殖环境,形成药害,即所谓的药物污染。

二、防治对策

一般来说,外源性污染是可防可控的,只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选择远离工业、农业污染源的地方进行养殖就可以了。

而养殖自身污染则应采取以下措施来进行防控。

1、彻底清塘。利用冬季鱼类生产的空闲季节,彻底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将池水彻底排干,用清淤机或人工挖除池底过多的淤泥,让底泥充分冰冻,并接受阳光曝晒,以达到杀死病原体的目的。另外再用生石灰(60kg/亩-70kg/亩)化水趁热全池均匀泼洒,次日用长柄耙将池底淤泥和石灰浆充分搅拌,以彻底杀死病原体。

2、改变现有的喂养方式。选择从信誉好的饲料生产厂家购进营养全面的配方饲料,改用投饵机投饵,坚持“定时、定点、定质、定量”的四定投饵原则,并根据天气和鱼类的生长情况等适时调整日投饵量,不仅可以减少饵料的浪费,而且可以有效预防残饵对水质的污染。

3、合理用药。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鱼类生病确实需要用药时,最好到当地的技术推广部门,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用药,选择——些高效、低毒、无残留的药物。养殖户最好使用一些中草药或生物制剂进行防病、治病,以减少药物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4、保证鱼池的进排水系统分开、畅通。病、死鱼不得到处乱扔,要到远离养殖区的地方深埋。生病鱼池的池水要合理化排放以免对其他鱼池造成二次污染。

5、定期冲注新水和投放光合细菌、芽孢菌或硝化细菌等,将水体或淤泥中的有机物、氨氮等有害成份分解吸收或转化为无害物质,以利于改善水质。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