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鲈及其特性描述

2024-12-14 11:59| 发布者: 肥鱼| 查看: 86| 评论: 0

摘要: 基本属性  梭鲈,学名是Luciopercalucioperca,英文名称是Pikeperch,俗称无  它属于淡水,鱼纲,经济鱼类。从生物学角度属于属鲈形目(Peicformes)鲈科(Percidao)。  它原产和广泛分布于咸海、里海和亚速海各 ...

基本属性

  梭鲈,学名是Luciopercalucioperca,英文名称是Pikeperch,俗称无

  它属于淡水,鱼纲,经济鱼类。从生物学角度属于属鲈形目(Peicformes)鲈科(Percidao)。

  它原产和广泛分布于咸海、里海和亚速海各水域。

生物学特性

  梭鲈俗称十道黑。体呈梭形,头小、吻尖,口前位,口裂较大。上下颌均具尖齿。眼位于头部两侧,稍有突出。鼻孔左右各一,内有隔膜分为前后两鼻孔。梭鲈体灰黄色,背部青灰色,腹部具淡黄色、黄白色或淡青色色调,体被细密栉鳞,梭鲈各鳍均呈淡黄色,背鳍和尾鳍鳍条之间可见数列暗斑。背鳍较长,尾鳍为分叉的正型尾,尾鳍鳍条11-13个。腹鳍在胸部稍后于胸鳍。梭鲈口腔后连接狭窄的咽部。胃膨大,下接5-6个幽门垂。肠盘于腹腔,其上布有脂肪,腹腔膜呈灰白色。鳔壁厚、无管为一室。心脏为一房一室。肾紧贴于背底部两侧。

生活习性

  梭鲈多栖息于淡水水域或海水中的淡化水域。喜在水质清新、透明度高且有微流水的环境中生活,梭鲈属中下层鱼类,生存温度为0-31℃,水中PH值以7.4-8.2为佳。该鱼在湖泊或河流中多以低背小杂鱼为食,摄食种类与其生存环境和饵料鱼体型、规格有关,一般以捕食占自身体长20%-30%的低背饵料鱼为主,梭鲈鱼苗的开口饵料是轮虫、无节幼虫等,随后食性转为大型蚤类、水蚯蚓、水生昆虫和小鱼苗,处于饥饿状态下的梭鲈鱼苗可吞食占自身体长2/3的同类小型个体

繁育方法

  1.苗种培育:在养殖池塘中,可利用其中的小杂鱼培育梭鲈鱼种,既解决了梭鲈鱼种的培育问题,同时也起到了改善池塘养殖条件和变低质鱼为高档鱼的作用。具体方法为:于放苗前用生石灰清塘消毒,并施用发酵鸡粪。在整个养殖过程中,根据梭鲈鱼苗的需要,饵料池适时注水和追肥培养浮游动物,以保证梭鲈鱼苗对活饵的需求。自鱼苗下塘到鱼种出塘,每天从饵料池捞取浮游动物投放梭鲈鱼苗池。日喂一次,其间投喂其他鱼苗。梭鲈鱼种放养数量是根据各养殖池中饵料鱼的多少而定,在养殖过程中对饵料鱼不足的池塘进行补放。池塘投喂颗粒饲料,加快野杂鱼的生长繁殖,更好地满足梭鲈鱼种的需求。同时注意采用池塘加入新水和采取机械增氧的办法,以保证梭鲈鱼苗良好的生活环境。

  2.成鱼养殖:梭鲈可与青、草、鲢、鳙、鲤、鲫等进行套养,鱼种放养规格除鲫鱼50克/尾以上外其它都在100克/尾以上,草鱼200克/尾重以上。成鱼养殖池在秋放和春放鱼种时,都存在麦穗、小泥鳅等野杂鱼,以及春秋各池清塘转入的野杂鱼,可作为梭鲈鱼种的饵料。

养殖方法

  梭鲈的性成熟年龄在自然水域中雌性4-5龄,雄性3-4龄。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雌性3-4龄、雄性2-3龄。产卵时间及水温各地略有差异,在俄罗斯为4月上旬-5月下旬,多集中在4月下旬-5月上旬,其中第聂伯河水系为9-15℃,顿河水系为12-13℃,伏尔加河水系为6-10℃。在我国新疆额尔齐斯河水系梭鲈繁殖时间为5月-6月,多在5月份,繁殖水温8-12℃。北京地区为4月份,繁殖水温12-14℃。梭鲈不同于其它养殖鱼类,在生殖季节亲鱼的副性征不太明显,鉴别雌雄和选择亲鱼的方法为:雌鱼背部和体侧色泽淡黄、腹部发白,成熟好的生殖孔红肿突出。雄鱼背部和体侧呈灰色、腹部淡灰色,成熟好的轻压腹部有白色精液流出。繁殖季节雄鱼用鳍条和身体将杂草、碎石等物集中,围成直径相当于体长2倍的产卵巢,然后将靠近的雌鱼赶进鱼巢进行繁殖,产卵后雌鱼离去,雄鱼护巢。雄鱼用鳍条不断地扇动形成水流,以保持鱼巢清洁和增加溶氧,并赶走接近鱼巢的敌害。在人工繁殖试验中测定,尾重1000-4500克的雌性亲鱼怀卵量为8-12万粒,尾重3500-4500克的雌性亲鱼怀卵量为40-60万粒,相对怀卵量每千克为8-15万粒。

  

肥渔志提供养鱼技术

相关阅读